生活中,“摳門”“吝嗇”向來都是個貶義詞,自己可能覺得沒什么,但對別人來說多少都可能會有點不舒服。其實,如果摳門摳對了地方,對健康也是非常有利的,比如今天要提到的4個地方。
從嘴里“摳”
有數據顯示:80%的疾病都與飲食有關!因而,美味面前,真的要適當摳一點。
1
少下館子,常回家吃飯
在家吃飯,不僅省錢,食材、用料都是可以自己控制的,更具“個體化”烹飪,像高血糖的能不放糖、高血脂的能少放油……
2
三餐摳著點用調味料
1. 食用油:每天的食用油攝入量應該不超過25克-30克;老年人、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是要降到20克以內。
2. 高油脂食物的選擇:肉類盡量多選擇瘦肉,以蒸、煮、清炒、涼拌為主;含油量高的零食(餅干、面包、蛋卷等)盡量少吃。
3. 鹽:每天鹽的攝入量不超過6克。另外,像醬油、味精、辣椒醬、豆瓣醬等中也含有鈉,因此也要少用。建議用檸檬汁、姜、蔥等天然香辛料來增味。
3
肚子不要“管飽”
日常飲食七分飽就夠了。而且有研究發現,長壽的遺傳基因在人體攝取熱量到六七分飽時就會被活性化,也就是說每頓吃七分飽的人相對更長壽。
從生活用品“摳”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并非必需品,而不買它們,不僅可以省下一大筆錢,還有不少好處:省下煙酒錢、省下化妝品錢。
從出行方式“摳”
走路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最好的運動”,每走一步,可推動人體50%的血液流動起來,活血化瘀,至少可運動50%的肌肉,有利于保持肌肉總量……
而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可以騎自行車,對于減大腿、腹部脂肪的作用很明顯,還可以鍛煉下肢肌力和增強全身耐力。
另外,運動醫學表明,騎自行車時,要左右腳相互交替進行踏蹬的動作,可以使左右大腦的功能均衡發展,預防大腦老化。
從處事態度“摳”
我國素有“笑一笑,十年少”的養生箴言,中醫還有“怒傷肝、恐傷腎、思傷脾、悲憂傷肺……”的說法,經常情緒起伏過大,容易埋下疾病的禍根。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不良情緒容易導致人體內分泌紊亂,降低人體抵抗力。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發布研究報告也指出:樂觀向上者,心臟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會大幅降低。
來源:央視財經、央視科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