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廣場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被戰爭摧殘百年的中國終于可以安心發展,撫慰民生了。
然而,僅僅一年后,這個愿景就被打破了。1950年9月,美國糾集的“聯合國軍”以幫助韓國為由,從仁川登陸,大舉反攻朝鮮,戰火一度燒到鴨綠江邊,直接威脅我國當時的重工業基地——東北。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中央領導緊急召開會議,商議是否出兵朝鮮,會上許多人都表示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而我們卻是百廢待興,況且我國尚未組建空軍、海軍,實力懸殊,這仗不能打。
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也曾公開叫囂:“中國要是敢參戰的話,那就給了我們將其打回石器時代的理由!”
毛主席深知朝鮮戰爭,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失極大。面對此情此景,毛主席緊急從西安召回彭德懷總司令,詢問他的意見。
彭總也沒讓毛主席失望,力主出兵,并發表了一段經典的講話:“出兵援朝是非常必要的!打爛了,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果美軍擺在了鴨綠江岸或者臺灣,那他早晚得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能夠找到借口!要是美國真的占領了朝鮮半島,將來的問題會更復雜的。所以,遲打不如早打。”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毛主席最后做出決定:“出兵援朝十萬火急,我的意見是請彭老總出馬。”隨即,全國上下開始動員抗美援朝。
在我軍尚在集結期間,朝鮮戰場情況急轉直下,彭老總不顧眾人反對率先前往朝鮮本土,查看戰場地形,了解敵我態勢。正是彭老總這份敢為人先的精神,處處料敵于前,最終保證了前三次戰役的絕對勝利。
前三次戰役雖然取得了極大的戰果,但也暴露了我軍許多問題,其中,極度匱乏的后勤補給使一線戰士缺衣少糧,有時候只能飲冰臥雪。1951年,在朝鮮連續作戰一年的彭德懷決定返回祖國,向毛主席匯報和中央當面匯報朝鮮戰場的相關情況,并發動更多人為志愿軍提供幫助。
在彭德懷準備返回祖國之際,他認真整理了前幾次作戰的相關資料,并向志愿軍司令部其他人員做了工作部署。1951年2月19號下午,彭德懷致電正在前線指揮戰斗的鄧華將軍、韓先楚將軍等人:我將在明天黃昏時刻動身返回祖國,在十日至十五日左右返回,相關工作就暫時請鄧華同志指揮,然后等到洪學智與解方同志將司令部轉移到金化前線的時候,就請鄧華同志回到司令部主持工作。
因此,在彭老總回國的這些時間,志愿軍的全權指揮都交由鄧華接管。鄧華雖然也是戰功赫赫的老將,但對自己是否能提領百萬大軍還是有所擔憂,一旦出現紕漏,后果十分嚴重。
恰巧在這個期間,聯合國軍對我志愿軍進行了瘋狂的反撲,施行了代號“屠夫行動”的猛烈進攻,對志愿軍各部發起反擊,目的就是想把戰線從三七線打到漢江南岸到東海岸的附近。
然而英勇的志愿軍戰士忍受著聯合國軍飛機坦克狂轟亂炸,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下,頑強地阻擋了敵人的猛烈進攻。順利從戰場中撤出。
幾近瘋狂的聯合國軍于3月7號再次發動了代號為“撕裂者行動”的進攻,誓要奪取漢城,將戰線推至三八線以北。鄧華將軍根據當前敵我雙方態勢,果斷提出了當下應敵措施,志愿軍全軍上下同心協力,成功阻敵20余天,令聯合國軍止步與三八線,不能前進。
經過這兩次敵人的瘋狂反撲行動后,鄧華深感責任重大,深思熟慮之后,決定把這個重要的職位交給更適合的人選,于是,鄧華致電中央,請求派人來接替自己坐鎮朝鮮。
隨后,在國內為朝鮮戰爭奔波許久的彭德懷,再次啟程來到朝鮮,繼續坐鎮指揮。
1952年,為朝鮮戰爭殫精竭慮的彭老總,時常感到力不從心,剛開始覺得是連年征戰導致身上的頑疾復發,并沒有放在心上,再加上朝鮮醫療條件有限,無法進行詳細徹底的檢查治療,因此一再延誤。隨后情況越來越嚴重,戰地醫生檢查發現彭德懷元帥的腦袋中長了一個腫瘤,情況十分危急。
醫生強烈要求彭德懷元帥立即回國治療,但是朝鮮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敵我雙方犬牙交錯,形勢十分復雜,彭老總拒絕了醫生的建議,并轉告他們不要大肆宣揚,轉身又返回了指揮部。
醫生萬般無奈,只好將彭老總個人的身體狀況匯報給了中央,周總理在得知情況后,在第一時間,將情況報告給了中央軍委,中央軍委要求彭德懷回國接受治療。
軍令如山,彭老總只得離開朝鮮,返回祖國。朝鮮戰場再次交由鄧華全權指揮。
這一次,彭老由于病情嚴重,需要在國內呆很長時間,接過朝鮮戰場重擔的鄧華將軍再次致電中央,請求“讓賢”,并且還指名道姓地請求中央派一個人前往,這個人非常重要,他就是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粟裕大將。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朝鮮戰爭伊始,誰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司令最合適的人選?
新中國的將星如云,每一個都是戰功赫赫,在這些人中,曾經有一位讓毛主席說:“這是我手底下最會打仗的將軍。”即使毛主席到了晚年,雙眼罹患白內障,看東西模糊的時候,還堅持說道:“如果打仗,我還是會用他。”這個人就是“盡打神仙仗”的粟裕。
那么粟裕將軍如此戰功顯赫,毛主席也這么看好他,為什么朝鮮戰爭一開始的時候,不讓粟裕前去朝鮮呢?
起初毛主席想好了人選,最合適的就是林彪。但是林彪未能領會毛主席的深謀遠慮,堅決反對出兵朝鮮。
毛主席再次選將,認準了粟裕,粟裕打仗眼光獨到,有時候連毛主席都甘愿為他改變作戰計劃。中央決定讓粟裕做好前往朝鮮的準備。
但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粟裕六次負傷,兩次傷在頭部(三塊彈片終身留在頭顱內),時常頭疼。但是在接到為朝鮮戰爭準備的命令后,粟裕一刻也沒有停下,整日研究地圖,整理文件。
繁重的工作加重了他的病情。臉總是異常通紅,經常腦袋發脹,不能左右環視,吃飯時甚至要把飯菜擺在正面一條直線上。
為此他不得不專門到山東青島進行療養。但是半個月后,病情仍不見好轉,面對朝鮮局勢,粟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為了不耽誤東北邊防軍的工作,粟裕寫了一封信讓羅瑞卿帶給毛澤東,再次如實報告了自己的病情和心情,請求毛主席換將領兵。最終,毛主席選擇彭大將軍領兵赴朝。
1952年,彭老總回國養病期間,鄧華致電中央希望委派粟裕接替指揮,為什么毛主席再次拒絕呢?
一是,毛澤東主席考慮到,朝鮮戰場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了,戰局已經穩定。二是,此時粟裕病情仍未見好轉,不宜承擔如此繁重的事情。
三是,經歷過朝鮮戰爭洗禮,鄧華將軍已經成長為能夠擔此大任的優秀將領,他所表現出來的職業軍人操守,事無巨細的安排,勝不驕敗不餒的大將風范,都讓主席等人非常滿意,完全不必再更換主帥。
不管怎樣,這場起于三八線,止于三八線的戰爭,一雪百年來中華民族所受屈辱,彭德懷總司令在戰后也說道:“帝國主義架起幾門大炮就能征服一個國家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感謝那個時代出現那么多優秀將領,保我河山,御敵于國門之外,揚我中華國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