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有島,名曰“桃花”。
踏上桃花島,這是金庸先生筆下《射雕英雄傳》的搖籃,誰少年時還沒有一個武俠夢呢?
年輕的女孩三三兩兩,在桃樹下拍照。由此,想起《詩經》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得極美極絢,后人贊此詩“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后世喻美人便有了參照。曹子建說“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唐代詩人崔護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紅”更讓人浮想聯翩。由此想到春秋時期,憑一己美貌挑起三個國家戰爭的“東方版海倫”——息媯。她是陳國公主,出生之季,本是深秋,十里桃花卻反季而開,再加上她天生面若桃花,一笑傾城,故人稱“桃花夫人”。桃花夫人遠嫁息國,途經蔡地,蔡侯一見夫人美色,心神蕩漾,居然把持不住,動手調戲。息侯大為光火,怎奈息國弱小,于是,求助強楚伐蔡。楚王平了蔡國,慶功宴上,見到桃花夫人的絕世姿容,垂涎三尺,索性趁機滅了息國,將夫人強納后宮。這個因美貌而背負“亡國”罪名的漂亮女人,讓桃花美人在后世眼里,有了“紅顏禍水”的味道。
直至秦淮八艷之一李香君的出現,在昆曲《桃花扇》中,李香君與情郎侯方域依依惜別后,獨守“媚香樓”,閉門謝客。阮大鋮為了討好奸相馬士英,抬花轎上門逼婚,孰料香君抵死不從,她一頭撞在柱子上,鮮血飛濺在侯生所贈定情白絹面宮扇上,居然染成一幅桃花圖。后人贊曰:“香君一個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氣義照耀千古,羞殺須眉漢子。”彼時的桃花,帶了剛性、氣節,桃花美人已不再定義為男人的尤物和權貴的玩物,一部《桃花扇》,將李香君30年的短暫人生活成了400年的不朽傳奇。
由上海京劇院和上海昆劇團合作演出的《桃花扇》。 本報記者金定根攝
桃花島景點諸多,有黃藥師莊、牛家村、彈指峰、黃蓉樓、桃花寨……淡泊名利的黃藥師,緣何在百花之中,對桃花情有獨鐘?想來,東邪熟讀經史,必然也熟知無心出仕的陶淵明,為何將心中理想之地命名為“桃花源”。同樣身逢亂世,遠離大陸的桃花島不啻一處絕佳隱居之地,黃島主把“桃花源”從武陵搬到了東海,他在島上遍植桃花,構建起一方“別有洞天”的世外桃源。
抗戰時期,王鼎鈞在《怒目少年》一書中自述,一家子為了躲避日寇追殺,誤打誤撞,闖入一處“桃花林”,林盡,有屋舍桑竹雞犬,眼見“幾十畝桃花就有聲有勢,儼然要改變世界,一直走進去,好像深入紅云,越走越高,戰亂憂患再也跟不進去”。此刻,在少年王鼎鈞眼里,“紅玉拼成的花,紅云剪成的花,少年氣盛嫉妒心極重的花,自成千紅,排斥萬紫”。與海子所述“桃花是火的舞衣,有一種不容分說的燃燒的力量,熊熊烈烈地開,把一坡坡、一山山都燃燒成粉色的爛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作者眼里,山川、大地皆成了赤子之身。其實,于戰亂中流離的人,在那暗無天日的時境中,窺到了三、四月間的明麗春色,耳目瞬時鮮亮起來,心頭迷惘、思慮煙消云散,眼前有了開向光明的來處:“這一溪桃花,一種太平歲月溫柔旖旎的桃花,落下一瓣兩瓣來貼在你的手背上,悄悄呼喚你。”
年少不諳世事,總覺著桃花脂粉氣太重,只有身臨其境,方能悟得,原是杏花太淡、李花太藏,唯有桃花在明艷灼灼中展現出來的熱情絢爛,更能讓人心生熨帖溫暖,因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成了國人心中至純、至善、至美的避世仙境。縱使黑暗吞噬了一切,每一個人心中也要保留一片落英繽紛的桃花源。畢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桃花。
桃花再美再絢,亦不免隨流水落花春去也,可僅那短短驚鴻一瞥,便足夠驚心動魄。
原標題:《舟山深處有桃源》
欄目主編:陳抒怡 文字編輯:陳抒怡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申功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