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養 共探AI賦能
4月7日至11日,海寧市高級中學第七屆鵑湖學術節順利舉辦。本次節以“以學業質量標準為尺:共探AI賦能下課堂教學的邊界與拓展路徑”為主題,與浙江省鎮海中學聯合開展了涵蓋生物、歷史、數學、體育、英語、語文、政治等多個學科專場,通過同課異構、專家講座、學術沙龍等多元形式,搭建起跨區域教學研討的深度交流平臺,為新課標背景下核心素養的落地提供了實踐范本。
1、同課異構展風采:多元視角碰撞教學智慧
在本次鵑湖學術節的同課異構活動中,各學科圍繞核心議題展開教學,教師們以獨特的教學設計詮釋學科魅力。歷史專場唐伊寧、郟文靜、陳歡夸三位教師分別以“麥當勞發展”、“底特律興衰”、“雙休日制度”為線索,串聯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展現歷史教學的現實觀照。數學專場溫福長、戴樂萱兩位老師聚焦《正態分布》,通過問題驅動與數學史料拓展,呈現“數學源于生活”的育人理念;語文專場劉志華、杜春元老師深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前者以情景劇演繹人物蛻變,后者以“陰謀主線”深挖文本價值觀,實現知識梳理與思維訓練的有機統一。英語專場朱金燕、魏林老師圍繞讀寫課,分別構建閱讀理解支架與多模態語篇模式,探索AI賦能下的讀寫融合路徑。政治專場馮啟蒙、王曉晶老師以“法治政府”為主題,結合杭州科創企業、海寧城市“活化”等真實情境,引導學生理解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體育專場趙新杰、朱海佳老師以“氣排球戰術”為核心,通過小組化教學與實戰比賽,踐行“學會、會練、會賽、會評”的體育教學目標。生物專場中,陳超老師以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為切入點,融合生命科學與人文關懷;鄭怡老師結合海寧皮革產業,以脂肪酶耐溫性改造為案例,讓學科知識與地方經濟同頻共振。
2、專家引領明方向:核心素養落地路徑再解構
本次鵑湖學術節的特級教師與教育專家的深度點評與專題講座,更是成為節的思想引擎。生物專場何榮江老師提出“三維度”評課標準,呼吁教師以“探路者”姿態擁抱AI,構建“教師+AI”雙師備課模式;歷史專場戴加平老師直指教育“內卷化”困境,倡導從史料中培育家國情懷,徐峰、嚴迎春、王晶、蔣軍亮等老師圍繞“歷史教育價值追求”,強調從知識傳授到價值塑造的轉型。數學專場張金良老師聚焦“思維課堂”,提出“思維要發生、有載體、有深度、能可視”的設計原則;英語專場戴軍熔老師解析“讀寫結合”理論,展示AI在學習評價與教學設計中的創新應用;語文專場陳興才老師強調“依標教學”,主張從“教師講授”轉向“學生實踐”,重視情境教學的合理性與思維深度;政治專場沈毓春老師聚焦“AI賦能與教學邊界”,建議以學業質量標準為尺,平衡技術應用與學科本質;裘志鵬老師在以《腰跨用力及手段方法》為主題的講座中,以肌肉收縮的方式為切入點,講述訓練中的肌肉彈射反應練習,有效解決了實際訓練中的痛點難點。
3、跨科共研向未來:在碰撞中凝聚教育共識
本屆鵑湖學術節不僅是教學技藝的切磋,更是教育理念的共振。各學科均展現了“本土資源與現實議題融合”的創新思路——生物的“胰島素溫度”、歷史的“雙休日志趣”、政治的“地方治理案例”等,讓抽象知識扎根真實情境。同時,AI賦能成為高頻關鍵詞,從“雙師模式”到“智能評價”,從“數據驅動教學設計”到“跨媒介資源整合”,各校教師在交流中達成共識:唯有以開放姿態擁抱技術變革,才能在核心素養落地中實現突破。
核心素養是生長在真實問題土壤中的生命之樹,海寧市高級中學將以本屆鵑湖學術節為起點,繼續深耕“AI+教育”融合創新,搭建更多元的交流平臺,引領教師在新課標實踐中守正創新,助力學生攀登科學與人文素養的新高度。未來已來,教育者當以“探路者”之姿,在時代浪潮中錨定育人航向,讓每一堂課都成為點燃學生成長的星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