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殷夢昊 丁超逸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王燁捷)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來臨之際,復旦大學材料系高分子專業(yè)1985級校友李平、歷史學系1986級校友廖梅夫婦決定為母校一次性捐贈10億元人民幣,支持建設復旦大學學敏高等研究院。
學敏高等研究院定位為世界頂尖的自然科學領域高水平基礎研究和交叉研究機構,以交叉性、前沿性、國際化為建設宗旨,致力成為世界頂尖的科技創(chuàng)新策源地。該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募博士畢業(yè)5年以內、國際最頂尖的青年科學家,支持青年科學家開展原創(chuàng)突破性、技術革命性和具有深遠影響力的研究工作,努力作出顛覆傳統(tǒng)認知、解決重大難題或創(chuàng)建新學科范式的研究成果。
復旦大學相關實驗室內場景。復旦大學供圖
“我們希望為學校捐助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應該是比較困難的——在學術上有挑戰(zhàn)性,需要花費很久時間,需要很多財力支持,但是會產(chǎn)生深遠的社會影響。我們把它當作我們的社會責任。”廖梅這樣闡釋他們在尋找的項目。
“學敏”這一名稱,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與學術期許。李平、廖梅夫婦在闡釋其寓意時指出:“學者,治學之道;敏者,兼具勤勉與敏銳”。雙重意蘊,期待復旦人秉持嚴謹求實的治學態(tài)度、保持敏銳的學術洞察力,站在科技發(fā)展的最前沿。
值得注意的是,李平和廖梅校友是通過一次“重走長征路”活動結緣的。1988年,共青團上海市委組織了一項名為“理想之光——重走紅軍長征路”的社會實踐。當時,同為復旦大學28屆校學生會副主席的李平和廖梅,與20余位學生骨干一起從成都出發(fā),乘坐搖搖晃晃的大客車,一路高唱齊秦的《狼》,穿越紅軍長征途經(jīng)的雪山和草地,踏上瀘定橋的鐵索。
1989屆復旦大學材料系畢業(yè)生合影。復旦供圖
這趟艱苦卻充滿激情的長征路,成為李平和廖梅人生中的難忘記憶。紅軍戰(zhàn)士逆境奮起、堅韌不拔的精神深刻塑造了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后來,廖梅等師生將這段經(jīng)歷制作成紀錄片,真實再現(xiàn)了80年代復旦學子的精神風貌和理想情懷。
據(jù)悉,學敏高等研究院創(chuàng)新性地采取自由靈活的管理體制,打破傳統(tǒng)科研評價體系束縛,鼓勵科研人員聚焦科研本身,支持長周期研究和顛覆性創(chuàng)新,賦予青年科學家充分人事管理自主權,實行青年科學家負責制,根據(jù)團隊研究計劃給予穩(wěn)定經(jīng)費支持。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研究院制定了詳細的發(fā)展規(guī)劃。
重走長征路活動的出發(fā)照。復旦大學供圖
學校科研負責人介紹,學敏高等研究院聚焦數(shù)學、物理、化學、材料、生物、醫(yī)藥、環(huán)境、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等多個前沿領域,追求開拓新研究領域、新研究方向,不追逐熱點和論文。
“我們將瞄準90后、95后甚至更年輕的頂尖科研人才。”相關負責人表示,研究院希望吸引那些對科學充滿熱愛、具有創(chuàng)新潛力和跨學科研究能力的人才,鼓勵他們交叉碰撞,打造諾貝爾獎級別的重大成果。
對入選的青年人才,研究院將按需提供各類資源與支持,給予長周期的穩(wěn)定支持,期限最長為20年,確保科研人員專注于高風險、高價值的研究項目。
在支持和資助方式上,研究院將實行全新的特區(qū)管理政策。薪酬分配機制上,提供具有極強國際競爭力的薪酬體系,保障青年人才無生活后顧之憂;考核評估機制上,將秉持客觀公正原則,探索符合科學研究規(guī)律的考核模式;人才培養(yǎng)上,可以直接認定博導資格并單列博士生名額,支持科研人員招聘博士后、專任科研人員,組建專屬科研團隊,加速科研工作啟動。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