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讀《資治通鑒》給人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田單
趙雍,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叫趙武靈王,他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第六代君主,他的前半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君主,在作戰方式上進行劃時代的改革,推行胡服騎射;在外交上聯秦、楚、宋,牽制齊、魏、韓,迅速使趙國國勢強盛,成為與齊、秦比肩的強國。但娶了大美女吳娃之后,他身上這種曠世的英雄氣逐漸消弭,沉迷女色到“從此君王不早朝”的地步,甚至幾年不出宮門。
愛屋及烏,就罷黜早年立的太子長子趙章,封為安陽君,改立與吳娃生的幼子趙何為太子。趙章本是可以繼承王位的,現在太子之位讓弟弟給奪了,自然耿耿于懷,這就為趙雍后來的滅頂之禍埋下伏筆。等吳娃死了,“屋”沒了,對“烏”的愛自然也有所消減。此時,趙雍又開始心疼長子趙章,覺得長子無辜。
公元前295年,趙何已經即位,趙雍為主父,特意安排肥義做趙何的宰相。趙章向來奢侈無度,擔任他的宰相的是生性好斗、不可一世、喜愛殺戮的田不禮。趙國大臣李兌告訴宰相肥義,趙章和田不禮這兩個人湊在一起,必生陰謀。因此,李兌預言,趙國的劇變即將爆發。李兌勸說肥義,你是大王的師父,一旦生變,你會是第一個受害者。為了避禍,你何不把權力交給王叔趙成?
肥義大義凜然表示,我受先王之托,就必須永遠忠心,直到死。現在不能為了逃避田不禮的禍害而拋棄我的誓言。我只求實踐我的承諾,并不苛求保全我的性命。感謝你的關心,但我有言在先,決不食言。李兌只好流淚辭別肥義,此后,他多次拜會王叔趙成,提醒他戒備田不禮,李兌令人感動吧?肥義提醒大王趙何的侍從信期,趙章和田不禮可能有一天會借主父之命發動政變。
肥義要信期謹記,從今天開始,如果有人借主父之名召見大王時,你必須先告訴我,不可貿然前往。由我先走一步去試探事情真假。確實沒有危險, 再讓大王前去,信期表示謹記。主父趙雍觀察發現,趙惠文王趙何舉行重大會議時,趙章態度懶散,還要朝拜高坐在上的弟弟。他突然心疼起了趙章,打算將趙國一分為二,由趙章去代郡建立代國,但這個計劃還沒實施。
趙雍帶著趙何一起出游沙丘,分別住在兩座行宮之中。趙章和田不禮認為,現在是發動政變奪權的天賜良機,于是假傳趙雍命令,去召喚趙何進宮。信期馬上通知肥義,肥義先行,很快就中伏被殺。信期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雙方展開血戰。剛好王叔趙成帶著李兌從邯鄲率軍趕到。并立即征調附近的駐軍參戰,很快就斬殺了趙章和田不禮,并屠滅了他們的黨羽。
于是,王叔趙成出任了宰相,號安平君,李兌出任了司寇之職。此時的趙何年紀還小,朝政大權完全控制在趙成和李兌的手里。政變發生時,趙章戰敗,跑去投奔主父趙雍。趙雍心疼這個兒子,把他藏在自己的行宮之中。大軍很快就從行宮中搜出并處決了趙章。趙成和李兌意識到此舉惹來殺身之禍:事后主父必會追究我們殺趙章的罪責,恐怕我們全家都要沒命了!
兩人決定先下手為強,對主父行宮中的人員下令,先出來的有賞,后出來的一律格殺。宮人們立即一哄而散,紛紛爭搶出宮。趙雍也想出宮,卻被擋在了宮門之內。最后,偌大的行宮只剩趙雍一人,連吃的都沒有。他只好四處搜索鳥蛋或雛鳥充饑,堅持了三個月之久。到最后,什么能吃的都吃光了,趙雍被活活餓死。在趙成和李兌的把持下,直到確定趙雍死了,才向各國報喪。
趙武靈王塑像
當初,李兌和趙成都是令人感動的正面人物,尤其是李兌,其言辭舉動,幾乎可以與肥義媲美。但此刻,卻淪落為惡魔,以極其殘忍的手段逼死了一代雄主趙雍。毋庸置疑,李兌和趙成,必然是受過趙雍厚恩的,沒有趙雍,他們怎么能有此高位?但時過境遷,利益當前之時,那種正義凜然的君子形象蕩然無存,瞬間化身惡魔,這是不是令人毛骨悚然?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為報了當初齊國禍國之仇,命樂毅擔任遠征軍最高統帥,聯合趙國、秦國、韓國、魏國一起進攻齊國。齊湣王田地倉促之間征召舉國之兵迎戰,被聯軍大敗。樂毅親率大軍,準備深入齊國,消滅齊國軍隊主力。燕君名將劇辛反對深入追擊齊軍。樂毅不予采納,繼續揮軍深入。很快,齊國人心崩潰,樂毅率軍直抵齊國首都,把齊國的許多珍寶運回燕國。
燕昭王大喜,親自勞軍,犒賞將士,并封樂毅為昌國君,命他繼續留在齊國攻克還未奪取的城市。楚國大將淖齒處死齊湣王田地,燕國大軍在樂毅的率領下,只用了6個月的時間,就接連攻克了齊國70余座城市,并把這些城市全都改作燕國的郡縣。樂毅包圍即墨和莒城這兩個城市長達一年多,仍不能攻克,就下令解圍,在距離城市9里之地筑營。
接下來又過了3年,樂毅卻一直沒能攻克燕國的兩個城市,一時間,燕國國內流言四起。一些居心叵測的家伙在燕昭王面前大肆進讒言,說并不是樂毅攻不下這兩個城市,而是這3年來,他根本就沒有真正攻打這兩個城市。因為他要收買齊國民心,好讓齊國人擁戴他做齊國國王!現在,齊國民心已經屈服于他,他只不過是顧及在燕國的妻子兒女,才沒有對這兩個城市發動進攻。
你看,多可怕!樂毅在前方賣命流血,立下不世功勛,國內就一幫人居心險惡地在燕昭王面前挑撥是非,希望借助燕昭王的手弄死樂毅。自古以來,手握極大軍權的將領本就是君主最容易猜忌的對象,他們此舉,的確可以置樂毅于死地,這是不是令人毛骨悚然?但燕昭王乃一代明君,他不但沒有受挑唆,反而殺一儆百,處死了這些挑撥是非、進讒言的歹毒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