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畢業,系里本屆畢業生的男生全被征調到軍隊里,作為中美之間的通譯人員。我和一些同學被調到緬北。我們這批剛跨出校門的學生,懷著一顆保家衛國,要與日軍對抗到底的心來到緬北,剛到前線,孫立人將軍就接見我們。他儀態端莊,態度和藹,看上去是個非常慈祥的,他叫我們不要受美軍的氣,出了事有他支持我們……”
這是和孫立人有過合作關系的吳銘績的一段回憶,由此可見,孫立人是有著豐富軍事經驗且慈眉善目的將軍。然而他卻遭到國軍高層將領杜聿明的不滿。
身為蔣介石的黃埔嫡系將領,杜聿明很少單獨對國民黨內部的將領進行評價,但是對于同樣是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孫立人,他卻有很多話要說。
孫立人和杜聿明之間究竟發生了何事?他們之間的矛盾又從何而來呢?
孫立人自幼天資聰穎,學習非常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13年,孫立人以優異成績進入清華大學讀書,從清華土木工程畢業后,考取公費留學。
從清華畢業后,孫立人赴美深造,學成后入職美國橋梁公司擔任工程師。這一經歷透露出,他在求學階段主攻的并非軍事領域,其專業知識與技能更契合建筑行業,若沿著既定軌跡發展,大概率會在工程設計領域發光發熱,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建筑工程師。
然而,人生的軌跡往往充滿著意外與轉折,這位原本應該是建筑設計師的他最終轉身投入軍事領域,從橋梁建造者轉變為戰場上的指揮官。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如此重大的轉變?
孫立人雖然家境富裕,但是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中,他也目睹過山東租界德人欺負華人的場面。那個時候,他就意識到,人民想要不被欺負,首先國家要先強大起來。就這樣,孫立人決定放棄學建筑,改學軍事。而考上美國弗吉尼亞軍校,也是孫立人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從軍校畢業后,孫立人沒有留在美國,他回到中國并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任中尉軍訓隊長。1932年,孫立人被調到由宋子文一手創建的政治部稅警總團工作。
或許是因為有同樣的留洋經歷,也或許是因為孫立人的能力顯著,他很快就和宋子文成為好友,宋子文很放心把訓練部隊的任務交給孫立人。
孫立人接受過中國傳統教育,也接受美國軍校的教育,在他看來,這兩種教育方式各有各的優點,如果能把兩種教育方式進行結合,或許可以形成一套新的他自己獨有的帶兵模式。
孫立人不僅將所思所想付諸實踐,更精心構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訓練體系。這套訓練方式與當時國軍其他部隊大相徑庭,融入了創新理念與科學方法,展現出其卓越的軍事訓練智慧與獨特見解。而他這種中西結合的軍事訓練思維,也造成了他和杜聿明之間的矛盾,這樣的說法是怎么來的呢?我們需要把時間線拉到二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爆發了太平洋戰爭。由于英、美盟軍缺乏準備,使日軍鉆了空子 ,兩個月的時間,即直下香港、新加坡、越南等地,進犯緬甸,計劃在印度會師。
當時我國沿海一帶都被日軍所侵占,外國軍火、汽油等軍援物資完全依靠滇緬公路,如果滇緬公路被切斷,就會被日軍完全包圍封鎖,無法得到外國的接濟。
直到1941年末,日軍開始攻擊仰光,才同意中國軍隊入緬。1942年初,中國政府應英國政府請求,并為保證滇緬公路的暢通,組編了中國遠征軍,遠征軍由羅卓英、杜聿明率領,遠征軍由五個師組成,分別是第五軍、第六軍、第六十六軍、第三軍以及其他特種部隊組成。
上文提到,孫立人回國后在宋子文創建的稅警總團工作,而此時的稅警總團也在蔣介石的領導下改編為新38師,孫立人為38師的師長。
新38師隸屬第六十六軍,也就說,杜聿明是孫立人的上級領導。而遠征軍中除了有中國將領之外,也有外國將領,這個人就是史迪威,他擔任遠征軍第一路軍總指揮,下轄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
1942 年4月,孫立人將軍親率新編第38軍進駐緬甸曼德勒。4月14日,西線戰場上,英帝國緬甸軍步兵第1師與裝甲第7旅在緬甸中部的仁安羌油田陷入日軍重圍 。英軍已經到了無路可走的絕境,如果再沒有援軍到來,他們可能真的要面臨著全軍覆沒的慘狀。
遠征軍長官得知后,便立刻兼程趕往救援。
第200師于4月17日接到緊急命令后,即由副師長齊學啟將軍率領劉放吾的113團登上汽車直奔仁安羌油田。
途徑設于眉苗的英軍亞歷山大將軍指揮部報到時,恰好師長孫立人趕到指揮部。亞歷山大拿出一份英軍第一師師長的電報給孫立人看:“本師已經到了絕境,困難萬分,官兵無法堅持……”
短短的幾句話讓亞歷山大臉色大變,瞬間焦慮起來。一旁的孫立人則非常鎮定,他對亞歷山大承諾:“我保證在24小時內擊潰日軍,救出你的部隊……”
孫立人的話無疑給亞歷山大吃了一顆定心丸,來自異國將軍的救援對他來說就是及時雨,亞歷山大將全部的籌碼都押在孫立人身上,部隊能不能脫險就看他了。
時間緊迫,孫立人決定連夜出擊,在出發前,他對部隊說:
“本師的力量不是單靠武器與敵人較量,主要是發揮以一當十、以寡擊眾的技術和攻擊的精神與犧牲的決心和日軍作戰,先派113團來仁安羌,是解救英軍,也是113團全體官兵的光榮,我們要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犧牲決心,奮勇向前!”
仁安羌之戰,孫立人率領新38師成功救出了以英軍司令亞歷山大為首的7000余人。此戰役轟動了整個英倫三島,中國軍隊聲威大震。
隨著戰爭的勝利,孫立人的名聲也被打響。孫立人在軍事思想上主張中西結合,所以他也得到同為西方將領史迪威的欣賞,至于遠征軍的領導人杜聿明,史迪威和他更像是單純的合作關系,而隨著孫立人的成功,也引起杜聿明的不滿。
仁安羌戰役后,英國方面給出新決策,他們打算撤往印度,由于之前孫立人的部隊成功解救了英軍,所以這次也由孫立人帶領的新38軍掩護他們撤退。
4月下旬,英軍過曼德勒后,繼續朝著印度前進,但是由于英軍的潰退,導致遠征軍陷入日軍的包圍中。但是我軍人數比日軍少很多,武器裝備也比日軍差,導致國軍很快就吃了敗仗。
這件事情被杜聿明知曉后,他果斷拒絕了史迪威提出的要全軍撤往印度的決策,他決定帶部隊返回國內。
與此同時,杜聿明也把這個消息匯報給蔣介石,蔣介石聞言大怒,立刻下令讓杜聿明帶著遠征軍通過野人山回國。
就在此時,杜聿明和孫立人之間的矛盾出現了。杜聿明畢竟出自老蔣嫡系部隊,他也將老蔣的命令視為“不可抵抗”,上級說什么,他們就應該怎么做。
所以杜聿明完全同意老蔣的意見,帶兵穿過野人山回國。
野人山是原始森林,里面蘊藏著太多無法預知的危險,想要順利通過野人山回國,似乎不現實。孫立人還是比較贊成史迪威的意見,先帶兵前往印度,等一切安全了,再做后續打算。
最后因意見實在達不成共識,所以只能兵分兩路行動,就這樣,杜聿明帶著他的部隊走野人山那條道,孫立人帶著新38軍前往印度。
路途上,雙方都遇到了困難,杜聿明那邊跟孫立人的猜想一樣,除了要面臨著毒蟲毒蛇之外,他們還遭遇了日軍的襲擊。
孫立人則在路上遇到好多由緬甸逃出的印度難民和華僑。因為天氣炎熱,他們大都狼狽不堪,新38軍的官兵把自己的水和食物分給他們,除了給水和糧食之外,新38軍還搶救了一些老弱病殘。
難民們望著硝煙彌漫的戰場,心如死灰。他們深知,若繼續滯留在這片被戰火吞噬的焦土上,等待自己的唯有無法預知的危險。
當他們聽聞新38軍要撤往印度時,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縷微光。盡管前途未卜,他們最終還是下定決心要跟著新38軍一起前往印度。
杜聿明的部隊人數越來越少,大部分官兵都葬送在野人山中,孫立人的部隊人數越來越多,他們以飽滿的精神抵達印度。
杜聿明和孫立人所帶領的部隊的結局是截然相反的,這也直接加劇了杜聿明對孫立人這個下屬的不滿,而孫立人和史迪威之間的和睦關系,以及之前孫立人舍命營救英軍等行為,都讓杜聿明覺得孫立人是在“賣主求榮”,以至于他晚年時評價他:根本不是民族英雄。
但從客觀的角度上來看,孫立人的決定減少了部隊的傷亡,給部隊指引了一條新的道路,再加上孫立人曾經是抗日名將,他也確實為國家做出過貢獻。杜聿明對他的評價還是有些嚴重了,您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