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素有“千年銀岳池”的美譽,這個“銀”字,既是對岳池這片沃土的贊美,也凝聚著祖祖輩輩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如何讓“天府糧倉”既有產量又有質量?岳池縣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把種糧效益提起來。岳池自古就是產糧大縣,這幾年,岳池下大力氣改造農田,按照“小并大、短變長、坡改梯、彎取直”的方式,累計改造高標準農田82萬畝,占全縣耕地的近八成。改造后的農田田塊整齊、道路暢通,規模化經營率達50%以上,機械化率比一般農田高出15%以上。去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10多萬畝,成功躋身全省10億斤產糧大縣序列。特別是“岳池大米”也成功入選了“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品質得到國家認證,現在成功把市場拓展到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
第二件事:將產業鏈條連起來。首先,成功創建“岳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這個國家級平臺。在這個園區里,建立了“從田間的稻谷到餐桌的米粉”全流程標準體系。此外,還和京東等電商平臺深入合作,建起了“數字農業”示范基地,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遠程管理。現在園區每天生產5萬斤“岳池米粉”銷往全國各地,帶動周邊農戶種植了3萬畝米粉專用稻。去年園區“米”產業全鏈條總產值超過36億元,現在很多種植業主到我們的園區去租地都是一地難求。
第三件事:讓農民腰包鼓起來。開展“保姆式”服務,在全縣建立縣鄉村三級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對農作物的耕、種、防、收關鍵環節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破解“誰來種地”的難題,已累計培育服務組織186家,去年開展農業社會化的服務面積就占了全縣種植面積一半以上。進行“新技術”攻關,縣上專門成立了岳池米粉研究院,和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研發“岳池米粉”專用稻新品種。現在種“岳池米粉”專用稻的農戶一年能多賺25%。推進“農文旅”融合,田里現在不光能“種糧食”,還能“種風景”。春天賞油菜花,秋天聞稻花香,在農田里建起了“稻田酒店”,辦起了“油菜花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玩體驗。今年一季度,全縣接待游客近3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2億元。
接下來,岳池縣還將繼續做好這幾件事:一是建設更多的高產田,爭取到2025年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實現高標準農田全覆蓋。二是引入更多的新技術,繼續跟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研究出更好的稻種,把“岳池米粉”做得更勁道、更好吃。三是富裕更多的老百姓,繼續把米產業做大做強,讓種糧的有賺頭,讓務工的有活干,讓經商的有機會,真正讓更多的老百姓從農業發展中享受到紅利。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粟新林 編輯 曾雪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