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西文演集團、北京舞蹈學院共同出品
“物自天生,工開于人”
以世界科技巨著為創作靈感
講述明朝科學家宋應星人生故事的
舞劇《天工開物》
著名導演陸川擔任總導演及編劇
自首演至今已連演17城42場
憑借綜合上座率超97%
累計觀眾逾4.7萬人
全網曝光量超過5億的佳績
成為又一部現象級舞劇
5月1日至3日,該劇將在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連演三場。8月15日至17日,還將亮相上海西岸大劇院。
本輪演出主演陣容將迎來安一寧、臧彥杰等青年舞蹈演員。導演陸川說:“新成員的加入不僅延續了舞劇的藝術高度,更以新的視角賦予角色更深層次的生命力。”
擺脫內卷的“大明理工男”
中國的《天工開物》被達爾文等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宋應星亦被視作“中國的狄德羅”。
宋應星的前半生努力科舉入仕,可苦考六次一無所獲。而恰恰是在六次水陸兼具、長途跋涉的趕考途中,他得以走訪南方水田、北方旱地,實地考察生產現場、手工作坊,從而對手工業、農業和科技產生了濃厚興趣。
體會了民間疾苦的他深刻感受到“空談性命,不務實學”給國家帶來的危害,因此絕了科舉之念,將人生從軌道拓展為曠野,與“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厘清界限。
舞劇《天工開物》以“趕考”“著書”“山河”等篇章為線索,不僅通過舞蹈藝術重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更將宋應星的執著與深沉展現得淋漓盡致。
作品通過舞蹈、影像和現代科技的有機結合再現宋應星的“硬核”人生,也讓觀眾得以穿越時空,見證這位“大明理工男”如何在亂世中隱遁著書,以書為帆,將中國智慧傳播四海。
全員會“飛”,“舞”功了得
《天工開物》開篇“此書與功名進取無關”這一行字,透露出傲骨與情懷。
青年宋應星
在劇中飾演青年宋應星的是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演員呂科鏑,他的舞蹈剛勁又具柔韌性,超強的身體控制力使得他的每個動作都瀟灑飄逸。看他在舞臺上輕盈翻飛,讓觀眾驚嘆“他真的會飛!”
要演出宋應星不同人生階段的特點并不容易,呂科鏑說:“他的人生起起伏伏有很多轉折。但其實,在他心底,對世界的探索卻從未改變。”
老年宋應星
老年宋應星的扮演者馬蛟龍,在網絡上是坐擁百萬粉絲的舞蹈博主。作為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蹈演員、教師,他曾摘下“荷花獎”金獎,也是希臘國際舞蹈比賽金獎得主。
他的細膩表演貼合人物內心,又和高超技藝深度融合,讓人在感受“擺脫地心引力”的血脈壓制的同時又能“入戲”。
“天工男團”
“天工男團”希望通過虛實交織的敘事,讓觀眾不僅看到一本書的誕生,更能讀懂一個人對真理的執著,以及這種執著為何值得被后世銘記與傳承。
大、巧、簡的“明制美學”
舞劇《天工開物》不僅是一部藝術作品,更是一次創新實驗。
全劇舞美設計參考大量史料,通過對明代畫卷、建筑、器物、服飾、家具等資料的研究,總結出“大巧簡”的美學特征。
原書中123幅白描繡像的插圖,凸顯明代版畫特點,成為貫穿全劇的美學元素。舞臺上農夫、工匠的服裝靈感源于“中國第一陶”江西萬年出土陶器的花紋。
音樂創作兼顧明代雅樂與民樂的特點,在音樂和聲效中采集了大量勞作的原始聲音素材,比如打鐵、抽拉風箱、稻浪、澆筑、耕作、勞動號子的聲音素材,并巧妙地運用到音樂旋律中,應和這部“工匠之舞”。
此外,陸川將電影手法融入戲劇,寫實和寫意相結合的處理體現在每個細節中。舞臺前后雙層紗幕,將舞臺的實景與電影的虛幻和代入感融為一體,讓觀眾感受舞臺之美、服章之美、音樂之美、影像之美、科技之美、大地之美……
陸川說:“宋應星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家,更是一位哲人,他的精神和思想至今依然對我們有啟發意義。”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朱淵
圖片:主辦方提供,部分源自網絡
編輯:小開
?新民晚報文化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