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開展世界首例肝癌介入隔離治療技術。這一突破性技術不僅為腫瘤患者帶來了全新的治療希望,更標志著醫院在腫瘤精準治療高端領域邁向了新的里程碑。
據介紹,50歲的劉明(化名)是一名原發性肝癌患者,右肝有一枚12.8cm*11.6cm的巨大腫瘤。由于患者腫瘤體積較大,腫瘤嚴重壓迫肝中靜脈,常規手術無法根治性切除,大劑量化療對病人傷害較大,且效果緩慢,成為肝癌治療的一大難題。
針對患者后續治療,在廣東省器官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何曉順團隊的技術引領下,由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醫務部牽頭,組建了由肝膽胰脾外科、肝病科、麻醉手術中心、檢驗科、輸血科、介入導管室、藥學部、設備保障部以及何曉順團隊組成的技術支撐團隊,經過院內外數次的多學科討論、反復論證,手術流程的細致規劃,再到各類應急預案的周全設計,每一個環節都經過了無數次的推演與完善,力求將風險降到最低,最終選擇器官介入隔離治療術。
手術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采用微創介入技術阻斷“右肝門”靜脈,促使左肝增生,提高肝臟儲備功能,為后續治療奠定基礎。第二階段,施行右肝腫瘤的隔離灌注化療,需要在介入技術輔助下將腫瘤側供血動脈(肝右動脈)及靜脈與健側及其他器官血管隔離,通過特有的灌注系統,將患側組建成一套獨立的循環,然后進行腫瘤的精準灌注大劑量化療,以期在較短時間最大程度地縮小腫瘤。這種精準治療方式,使化療藥物僅作用于腫瘤側肝臟,而對健側肝臟和全身幾乎沒有毒副作用,真正實現了“靶向打擊”腫瘤的目標。
術后,檢測結果顯示患者外周循環血液中化療藥物濃度微乎其微,這意味著高濃度的化療藥物被精準“鎖”在了腫瘤肝臟區域。目前,患者生命體征良好,血常規、肝功能指標正常,已開始進流質飲食。
據介紹,肝癌介入隔離治療技術其優勢在于僅靶器官受高濃度化療藥物持續治療,全身器官不受累,藥物濃度為外周正常血液1800多倍,能充分殺死腫瘤細胞。同時,采用介入方式,相比傳統開放手術,患者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目前,該技術可用于腎腫瘤、骨肉瘤、心臟等實體器官病變,還能用于肝衰竭治療。
早在2024年12月,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與何曉順教授團隊達成戰略合作,簽訂了合作共建器官醫學研究院框架協議書,通過搭建器官醫學相關科學研究平臺,組建器官醫學研究隊伍,積極開展器官醫學領域研究,力爭開發應用一批具有顛覆性的診療技術、前瞻布局一批具有引領性的科研項目、形成轉化一批具有原創性的科技成果、合作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醫師科學家,助力創建重慶市器官醫學重點實驗室、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
接下來,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將以器官醫學研究院建設,從多個維度持續發力。在平臺建設方面,打造活器官腔鏡教學培訓平臺、離體器官養護技術平臺等六大國際一流科研平臺;診療技術開發應用方面,積極申報器官移植資質,開展人體捐獻器官獲取技術,持續優化器官隔離治療等前沿技術;在科學研究方面,聚焦器官隔離治療新技術開發、離體器官保存等重點領域,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在器官教學方面,引入先進教學設備,建設國內一流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醫學人才。(資訊)
(文/何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