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歐美國家信仰基督教,這里的基督教實際上是廣義上的基督教。狹義上的基督教是其中的一個分支——新教。新教主要集中在英國、德國北部以及北歐諸國。
除了新教之外,基督教內部還有兩個大的分支,即天主教和東正教。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奧地利等中南歐國家,而俄羅斯、烏克蘭、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則普遍信仰東正教。
那為什么同屬一個宗教,還會分出三個不同的派別呢?新教和天主教的決裂我們后面講,今天我們先聊一聊天主教和東正教的那些事。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并不會對兩個教派的不同教義做深入的探討,只是對兩個教派的歷史做簡單的介紹。
在1世紀左右,基督教向西傳入了希臘羅馬,而在羅馬帝國東邊也獲得了很大發展。到了3世紀左右,在帝國的東部形成了安提阿、亞歷山大里亞、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四個大主教區。
由于這些地區處于羅馬帝國東部,教會在神學思想、禮儀和制度等方面不可避免受到了希臘以及后來拜占庭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不同于以羅馬教會為代表的東方風格,所以后來就被習慣稱為“東方教會”。
因為君士坦丁堡是東羅馬帝國的都城,而君士坦丁堡的教會相傳又是使徒安德烈所創立,所以君士坦丁堡教會比另外三個大主教區地位更高,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因此獲得了“普世牧首”的稱號。不過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在世俗權力上卻從未取得如羅馬教皇那樣的成就。
476年,西羅馬滅亡之后,西歐被日耳曼人所占據。此后除了查理曼建立起短暫的統一政權外,西歐一直處于分裂割據的局面,這就給了教皇縱橫捭闔,實施政治手腕的空間。
羅馬教皇不但成為西歐精神世界的權威,甚至把權力伸向了世俗世界。從11世紀開始,羅馬教皇和西歐的君主展開了漫長的主教敘任權之爭,其間曾迫使神圣羅馬皇帝亨利四世赤足站立雪中三個日夜,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卡諾莎之辱”。到了英諾森三世成為教皇后,更是迫使英國、丹麥、葡萄牙稱臣,教皇成了西歐名副其實的太上皇。
而東部的情況則完全不同,西羅馬滅亡之后,東羅馬帝國繼續存在了一千年,后世以“拜占庭帝國”對其稱呼。
從戴克里先起,羅馬帝國就從此前的元首制過渡到了東方專制的君主制,拜占庭繼承了這一體制,使得拜占庭皇帝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無論是在世俗上還是精神上。
自4世紀君士坦丁堡建城以來,東部教會始終處于拜占庭皇帝的控制之下,皇帝有召集宗教會議、任免主教的權力,主教發布的敕令也必須經由皇帝批準才能生效,教俗二柄皆在皇帝一人手中。
卡諾莎之辱
除了君士坦丁堡教會之外,在拜占庭帝國強盛的早期,皇帝對羅馬教會也具有相當程度的管轄權,比如查士丁尼二世曾經派兵前去羅馬,將教皇押往君士坦丁堡受審。在此時,基督教會名義上仍然統一在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之下。
然而隨著拜占庭帝國失去在意大利的領地,羅馬教皇逐漸脫離拜占庭皇帝的管轄,獲得了一定的獨立性,但同時也失去了拜占庭帝國的庇護。
726年,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發動破壞圣象運動,遭到了羅馬教皇的反對,雙方的隔閡進一步加大。而此時的意大利并不太平,倫巴第人開始入侵意大利,并威脅羅馬教皇的安全。以往羅馬教皇遇到外敵威脅時通常會需求拜占庭皇帝的庇護,但這一次羅馬教皇尋找到了新的支持者——法蘭克人。
法蘭克人打敗了圍困教皇領地的倫巴第人,教皇投桃報李,為矮子丕平廢除舊法王,建立加洛林王朝做背書。后來的法蘭克國王查理再度解教皇于危難,教皇于800年將其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形成東西兩位皇帝對立的局面。這一事件可以看作東西方教會分裂的開端。
查理曼加冕
不過東西方教會真正的大分裂還要等兩個多世紀,在這兩個多世紀中,雙方不斷爭奪勢力范圍,并相互指責對方為異端。
857年,拜占庭皇帝廢除君士坦丁大主教,另立佛提烏斯為大主教,遭到羅馬教皇的反對。拜占庭皇帝不予理會,羅馬教皇遂召開宗教會議,將佛提烏斯開除教籍。
佛提烏斯針鋒相對,指責西方教會為異端,羅馬教會中很多教義,如《信經》中加入“和子”的字句、星期六齋戒等都是不合理的,并以此將羅馬教皇開除教籍,雙方矛盾進一步激化。
除了教義的分歧外,雙方在開展傳教活動方面也經常發生矛盾,其中摩拉維亞、保加利亞等中東歐地區是雙方爭奪傳教的焦點。
為了將該地納入東方教會之中,9世紀下半葉,拜占庭帝國的傳教士西里爾前往摩拉維亞傳教,他參照希臘字母創造了新的西里爾字母,后來這種字母在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俄羅斯等廣大的斯拉夫地區使用,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各個斯拉夫國家使用的文字,這為東方教會在這些地方施加影響力奠定了基礎。
除了西里爾利用文字和經文傳教外,拜占庭帝國和西部的查理曼一樣,也會使用武力方式來達到傳教的目的。
保加利亞曾經和拜占庭帝國保持長期敵對關系,并和西部的羅馬帝國(法蘭克)結成同盟,但在拜占庭的軍事威脅下,不得不取消和法蘭克的同盟關系,并皈依了基督教。
在東西方教會選擇問題上,保加利亞也有過猶豫,甚至致信教皇詢問了很多教義上的問題,但沒有得到教皇的答復,而羅馬傳教士在保加利亞的傳教活動也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最終使得保加利亞倒向了東方教會。
東方教會在傳教過程中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基輔羅斯改信東正教。962年,繼查士丁尼之后拜占庭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巴希爾二世成為皇帝,但此時他的皇位并不穩固,帝國外部保加利亞人一直虎視眈眈,而帝國內部也面臨大貴族的叛亂。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下,巴希爾二世向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求援,弗拉基米爾提出要迎娶巴希爾的妹妹安娜為妻。
在得到皇帝的應允后,弗拉基米爾派遣6000名維京雇傭軍加入拜占庭軍隊中,最終鎮壓了國內的叛亂,這支維京雇傭軍后來成了專屬于拜占庭皇帝的瓦蘭吉衛隊。
而安娜公主嫁到基輔羅斯后,弗拉基米爾大公就帶領全體臣民跳進第聶伯河受洗,皈依了基督教,使得東部教會的勢力得到了擴展。
東西方教會在相互對峙、競爭中度過了兩個多世紀,到了1054年,雙方終于迎來了正式決裂。
11世紀中葉,諾曼人擴張到了意大利南部,羅馬主教趁機和諾曼人聯合把拜占庭帝國的勢力趕了出去,并任命羅馬教會的教士擔任南意大利的主教。君士坦丁堡大主教針鋒相對地也往那里派遣了東部教會的主教,雙方的沖突公開化。
1053年,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撰文攻擊羅馬主教,指責西部教會教義上的不合理性。
1054年,羅馬教皇派遣使節前往君士坦丁堡商討東西方分歧的辦法,遭到了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拒絕。
羅馬使節遂將對君士坦丁堡主教絕罰的“教皇通諭”放在索菲亞大教堂的圣壇上以示決裂。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也召開宗教會議,把羅馬教皇及其使節開除出教,東西方教會徹底決裂,此后雙方漸行漸遠。
西部教會強調自己的普世性,自稱公教,即羅馬公教,不過通常被譯作羅馬天主教。而東部教會則標榜自己的正統性,自稱正教,因為是東部教會,所以又被稱為“東正教”。
到了16世紀,由于羅馬教廷的奢靡無度,橫征暴斂,導致德意志人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西方教會再度發生分裂,北歐一帶從羅馬教會的勢力范圍中剝離出去,形成了基督教的第三個分支——新教。
而東正教在一開始是以希臘人為主導,但隨著拜占庭的衰亡以及斯拉夫人活動范圍的增大,東正教開始過渡為以斯拉夫人為主導的基督教派別。
1453年,拜占庭被奧斯曼土耳其所滅,君士坦丁堡牧首區被保留,成為奧斯曼統治其他東正教區的工具,其影響力和權威逐漸衰弱下去,另一個牧首區——俄羅斯正教會興起。
基輔羅斯剛皈依基督教時,歸君士坦丁堡牧首區領導。不過進入15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末期,拜占庭皇帝為了請求教皇出兵協助抵抗奧斯曼,答應東西方教會的合并,削弱了君士坦丁堡主教區的正統性。
1453年,奧斯曼滅亡拜占庭,東正教所在國家紛紛臣服于奧斯曼。俄羅斯正教會趁機脫離君士坦丁堡主教的領導,自封為東正教的首腦。
1589年,在沙皇的支持下,俄羅斯正教會正式建立牧首制,確定牧首為教會的最高領導。從此時起,俄羅斯正教會徹底擺脫君士坦丁堡教會的控制,成為獨立的牧首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