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一架飛機墜毀在北京西郊,現場有兩具殘骸互相纏繞緊緊抱在一起,當救援人員強行分開殘骸手腳后,不禁跪地號啕大哭。
這兩具殘骸分別是我國著名的“兩彈一星”元勛科學家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而在他們懷中竟完好保存著一份熱核導彈試驗數據的手寫文件,這份文件,是中國第一顆氫彈研發的最后關鍵數據。
說起郭永懷,很多人不知道他,他是錢學森的師弟,兩人都是馮·卡門的得意學生,美國人曾說錢學森一個人抵得上5個師,但錢學森卻說,他的這個師弟,抵得上兩個他。
1945年,郭永懷已經是美國康奈爾大學頂尖空氣動力學專家,與錢學森并稱雙子星,美國政府為留住他,開出頂級實驗室、終身教授職位,甚至默許他接觸機密研究。
然而1956年,郭永懷卻在燒毀所有未發表論文后,攜妻女登上回國的輪船,有人問他為何放棄一切,他說:“家貧,就只能把孩子送出去讀書;家富了,孩子自然要回來。”
回國后,他隱姓埋名扎根羅布泊,成為唯一橫跨核彈、導彈、衛星三大領域的全能大腦,在西北荒漠,他帶著團隊用算盤計算導彈軌道,用馬燈照亮實驗圖紙,甚至因長期饑餓患上嚴重浮腫。
1968年12月4日,郭永懷在青海基地發現一組關鍵數據,為趕進度,他提出連夜搭乘軍用飛機前往北京,但警衛員牟方東開口勸阻道:“郭老,夜航不安全,還是明天早上走吧。”
但郭永懷將公文包緊緊抱在胸前,擺了擺手:“試驗已經到了緊要關頭,耽誤一天都是損失。”
卻不想,這場看似普通的飛行會成為永別,清晨6時左右,飛機即將在北京首都機場降落時,發動機突然傳來一聲悶響,機身劇烈顛簸起來。
郭永懷馬上用身體護住他胸前的公文包,在失去平衡的瞬間,郭永懷和警衛員在劇烈的晃動中緊緊相擁,用盡生命最后的力量守護著公文包。
當救援人員扒開扭曲的機艙殘骸時,眼前的景象讓見慣了生死的戰士們紛紛別過臉去,兩具遺體已經被高溫燒得碳化,卻保持著緊緊相擁的姿勢。
當法醫用工具小心翼翼分開兩人的手臂時,那個被壓在中間的公文包終于露了出來,外層的皮革早已炭化剝落,露出里面被層層包裹的文件。
雖然邊緣略有焦痕,但核心數據完好無損,在場的科研人員們再也控制不住情緒,低聲哽咽。
這一天,距離郭永懷59歲生日還有22天,他的妻子李佩正在中科院的英語課堂上授課,接到通知時差點站不住;錢學森聽到這個消息,整個人雙腿發軟;就連正在接見外賓的周總理得知消息后,都忍不住情緒崩潰......
而就在郭永懷犧牲后第23天,靠著他拼命留下的這份資料,中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成功,基地指揮所里,錢學森握著他用命換回的數據文件,哽咽到無法宣讀命令。
更震撼的是,人們整理遺物時發現,郭永懷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公式,最后一頁卻畫著一只歪歪扭扭的蝴蝶——那是他答應給女兒制作的生日禮物。
1999年,國家授予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頒獎典禮上,李佩代替丈夫接過勛章,她說:“老郭要是知道中國現在有航母、有空間站,他得多高興呀。”
今天,北京中關村矗立著一尊郭永懷銅像:他手持文件,目光望向遠方,雕像基座上刻著一行字:“科學沒有捷徑,但祖國有需要時,我們愿做捷徑。”
曾有年輕人問:為一組數據付出生命值得嗎?一位參與過核試驗的老兵回答:“當年美國偵察機天天在頭頂飛,周總理說不能讓他們把中國看光了,郭先生護住的不是數據,是讓中國人挺直腰桿的底氣。”
真正的英雄,從來不是為了自己閃耀,而是愿化作星辰,照亮后來者前行的路。
從始至終,郭永懷不圖名利,他的目標就是科學救國。事實上,他做到了!他將自己的心血與汗水,毫無保留地貢獻給我國的科學事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