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作為日寇入侵關內的咽喉地區,一直被日寇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為了打通這一重要地帶,進而建立侵占全中國的總基地。日寇在攻占太原后,集中起兩萬多人的兵力,分八路向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起了圍攻。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立刻進行了相應的部署。
作為能影響全國抗戰的重要戰略點,晉察冀軍區的抗戰也引起了蔣介石和閻錫山的重視。
他們立刻發動廣大的抗日力量向晉察冀軍區發起了支援,這令晉察冀軍區成為了在敵后作戰的我黨軍事力量中,受到支持最多的一個。
為了保護邊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八路軍滿懷著國仇家恨與如虎狼般的日寇展開了浴血苦戰。
然而,面對以坦克、大炮、飛機開道的日寇,我軍還是很快陷入被動之中。
日寇各路敵人在進入邊區后,立刻瘋狂地實行“三光”政策,我軍不得不率領著人民群眾撤離各大縣城,向著縱深地區轉移。。
之后,聶榮臻指揮各部隊利用地形優勢展開了廣泛的游擊戰,成功消磨了敵人的進攻鋒芒。
為了能繼續侵略計劃,兇殘的日寇開始調集大量飛機對晉察冀邊區展開狂轟濫炸,同時他們還動用了毒氣彈這種非人道的武器。
面對這一不利局面,聶榮臻一邊組織兵力繼續頑強抗擊日寇,一邊向中央軍委發出了求援電報。
很快,毛主席的戰略部署就通過八路軍總部發往了晉察冀軍區。
在電報中,毛主席除了讓聶榮臻繼續堅守外,還向他下達了一個重要指示,那就是組織多股游擊隊繞開敵人的主要據點,向敵人后方的交通線展開破襲。
與此同時,毛主席也向正在往晉察冀軍區支援的八路軍120師、129師發去指示:“放棄支援,直襲敵后!”
在毛主席的一系列部署下,我軍多支部隊同時向同蒲、正太鐵路沿線發起了破襲,一舉打亂了敵人的進攻節奏。
由于交通線被破壞,已經進入晉察冀邊區的日寇后勤補給跟不上,戰斗力瞬間大減。
聶榮臻見狀,立刻組織廣大軍民對敵人的多路部隊展開反擊。
日寇為了繼續他們的侵略計劃,不得不分兵回援,向后方的鐵路線行軍。
不過,日寇此舉早就在毛主席的預料之中。敵人在回援途中,又遭遇了我軍主力部隊的埋伏,損失慘重。
日寇后勤不濟,又回援無望,至1937年12月中旬,物資耗盡的日寇只能徹底放棄進犯計劃,灰溜溜地返回了老巢。
而我軍則在這段時間里,經歷了八次大規模戰斗,一舉殲敵1000多人,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其中更是包括一部敵軍電臺和一輛坦克。
在整個晉察冀反圍攻作戰中,我軍一共殲敵2000余人。聶榮臻在戰役前期,在武器裝備明顯劣勢的情況下,通過堅定的領導,成功將敵人的進攻鋒芒消耗殆盡。
而毛主席則在延安運籌帷幄,以極其敏銳的戰場洞察力,通過奇襲敵人后方鐵路,誘使敵人回援的方式,不光殲滅了大量敵人,還打破了敵人圍攻晉察冀軍區的計劃,為了全國抗戰貢獻了重要力量。
晉察冀反圍攻作戰是毛主席軍事智慧的一次重要表現,同時也是我軍抗日戰績中的光輝一頁,值得被永遠銘記和歌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