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thuenen,WUR eDepot,The Fish Site,Global Seafood Alliance。
凌晨3點,福建寧德三都澳的海面上卻灑滿了星星點點的漁燈。
盡管這個暖春正在快步沖向夏季,但是凌晨的海面卻只有10多度,漁民們裹著厚重的衣服,既為保暖也為防濕。他們的抄網劃過冰冷的海水,試圖撈起那通體透明的鰻魚苗。效率很低,但是合法,而且賺錢。
鰻魚苗被稱為"水中軟黃金",單條鰻魚苗的最高單價在2018年春季創下30元的天價!要知道其重量甚至不足0.1克,換算成黃金,那價格可能比不上飛速升降的黃金,但也真的不差太多了。
憑啥貴得這么離譜?支撐起這種離譜價格的是一個困擾人類百余年的科學難題:至今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實現鰻魚的全人工繁殖。
全球每年消費鰻魚的總量超過20萬噸,各種各樣的烹飪方式之下,無論是日式的還是中式,鰻魚始終不便宜。而這些鰻魚的來源,也同樣是撈來的野生苗種。現代的養殖場在8個月內就能將1克重的鰻魚苗養成1公斤重的商品鰻魚,轉化效率高達1000倍!然而,這個階段雖然很成熟,但培養出來的鰻魚的性腺發育始終處于休眠狀態,換。句話說,它們壓根生不了后代。
難以攻克的秘密
大部分的鰻魚品種都需要在200~400米的海洋中層才會繁殖,這里的水溫必須在16~18度之間,鹽度34‰左右,而且需要月光透過海面形成的特定光周期來刺激起繁殖。
世界各國的研究團隊都曾用自己的方式追蹤鰻魚的繁殖。日本的一個團隊就曾用衛星追蹤,他們發現成年日本鰻會洄游2500千米的距離,游到馬里亞納海溝西側進行產卵。根據測驗,該團隊發現鰻魚在游過去的途中,體內分泌的深海適應酶能承受相當于500個大氣壓的水壓。
深海適應酶的成分復雜,不同成分的功效和安全性都差異很大,該部分的研究還比較淺顯。上述的這個團隊能在實驗室中復現高壓環境,但始終是搞不懂深海適應酶到底要怎么去激活。
第一關就搞不定了,后面更難。鰻魚幼體要經歷卵(Egg stage)、柳葉鰻(Leptocephalus)、玻璃鰻(Glass eel)、鰻線(Elver)、黃鰻(Yellow eel)以及銀鰻(Silver eel)6個發育階段。每個階段所需的浮游生物種類、水流沖擊頻率乃至礦物質濃度都各有不同!你就說難不難吧?
倒是有團隊真的讓鰻魚繁殖了,比如2010年日本水產大學就曾宣布他們的水產實驗室培育出人工鰻苗,但是這些鰻苗在56天后就死了。這時候還在柳葉鰻階段,研究發現該階段的鰻魚的食物是含有硫磺細菌的浮游生物尸體和黏液組成的絮狀物,俗稱“海洋雪”,要搞出這種物質也很難,需要模擬深海熱泉口的特殊環境。替代物暫時也找不到。
2022年12月14日,我國對鰻魚的繁殖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中科院深海所何舜平研究員團隊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雜志上發表論文"Pseudo-chromosome–length genome assembly for a deep-sea eel Ilyophis brunneus sheds light on the deep-sea adaptation",公布了首個高質量的深海鰻鱺基因組。
他們發現了鰻魚苗腸道內存在16種專屬共生菌,這些微生物會隨發育階段動態更替,如果能解開這些階段的細菌動態,也許就能找到關鍵拼圖。但當研究組嘗試在人工環境中重建這種菌群時,發現其中3種厭氧菌離開高壓環境便立即失活。
無法人工繁殖鰻魚苗,那能不能在想辦法讓鰻魚的產量增加呢?挪威的科學家也是這么想的,他們曾嘗試用基因編輯技術縮短鰻魚生長周期時,搞出了一種名為"銀彈1號"的轉基因鰻魚,說是肌肉生長速度提升40%!
然而后續發現"銀彈1號"的腦部神經遞質分泌異常,會出現持續繞圈游動的行為。
看來想要解開謎題,還需要時間。
鰻魚陷入危機
鰻魚的生物特性很復雜,但是人類對它們的需求卻很直白,這就是使得捕撈鰻魚苗變成了一個神奇的暴利行業。以前的漁船可以毫無顧忌的出海,用各種各樣的"絕戶網"大肆捕撈鰻魚苗,這樣的操作導致鰻魚種群數量快速下降,很多鰻魚的品種盡管你都吃得到,但是它們的野生個體都是保護動物,比如花鰻鱺、日本鰻鱺、歐洲鰻鱺、美洲鰻鱺和大鰻鱺等等。
基因測序顯示,歐洲鰻的有效繁殖種群數量較1970年代下降90%,其幼體抗病基因的多樣性損失達67%。氣候變化更讓危機雪上加霜:墨西哥灣暖流的異常偏移導致60%的柳葉鰻幼體迷失方向,2021年北美東岸鰻苗捕獲量暴跌73%。
既然是保護動物,為啥還難撈它們的魚苗?
因為目前就是沒辦法人工繁育鰻魚,但是人類對鰻魚的需求卻只增不減。我國對鰻魚苗的捕撈進行了很多嚴格的限制。首先是需要向當地漁政部門申請并獲得《特別漁業許可證》,才能在指定時間和區域內進行捕撈;其次捕撈的數量也是嚴格受到限制的;捕撈的時間只能在11月至次年5月。
這些措施都是為了鰻魚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但是很多利欲熏心的人總是嫌賺得不夠快,還是用各種方式來危害鰻魚種群。比如2019年青島海關查獲的走私案中,20萬尾鰻苗被分裝在貼有"觀賞魚"標簽的氧氣袋里,經DNA檢測發現其中混有瀕危的歐洲鰻苗。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前幾年的一則報道,說是上海某高端日料店推出"鰻魚盲盒套餐",消費者支付588元可能吃到野生鰻,也可能遭遇用星鰻替代的"李鬼"。東京筑地市場的批發商引入區塊鏈溯源系統,掃描魚鰓上的量子點標簽就能查看捕撈坐標和養殖記錄,然而這個標簽卻是可以自定義的。更有企業用虹鱒魚搭配海藻多糖制造出以假亂真的鰻魚肉。
非常離譜,但從側面再次論述了鰻魚行業現在的畸形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