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近日的“絕不用海歸派,海歸派里有間諜”言論引發軒然大波。這番言論不僅將海歸群體污名化,也讓人不禁質疑:如果海歸人才真如董明珠所言充滿風險,那格力電器的高管王自如——2016年深圳市“孔雀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項目的獲獎者——是否也算“海歸”?而董明珠的用人邏輯,是否自相矛盾?
王自如的學歷背景并不復雜:本科就讀于西安翻譯學院,后通過該校與香港理工大學的合作項目赴港攻讀碩士。嚴格來說,香港雖屬中國,但因其教育體系高度國際化,深圳“孔雀計劃”將其納入“海外高層次人才”范疇,因此王自如的入選并無政策障礙。
可以公眾對“海歸”的普遍認知更傾向于歐美名校留學經歷,王自如的碩士生涯雖在香港完成,但其求學路徑與典型“海歸”仍有差異,他并未長期在海外生活或工作,也未在國際科技領域有顯著建樹。他的核心能力更多體現在商業嗅覺、流量運營,而非技術研發或學術突破。但是,“孔雀計劃”政策定義上看,王自如算“海歸”無疑。
董明珠在多個場合強調“絕不用海歸派”,甚至稱“海歸里有間諜”。然而,王自如作為“孔雀計劃”引進人才,恰恰符合“海歸”的政策定義。如果董明珠真的排斥海歸,為何又重用王自如擔任格力電器渠道改革負責人?這一矛盾暴露了格力在人才策略上的雙重標準:政策上可以享受“海歸”標簽的紅利,但輿論上卻要迎合“本土培養”的敘事。
董明珠對海歸群體的警惕,源于格力手握3萬項核心技術的安全焦慮。但這種“一刀切”的思維,暴露了傳統制造業對全球化人才流動的誤讀。華為、大疆等科技企業通過建立科學評估機制,既吸納海歸人才又守住技術底線,而格力選擇用“群體污名化”替代精細化管理。這種將復雜問題簡化為“非我族類”的思維,恰似用算盤防御黑客攻擊——看似安全,實則暴露認知短板。
格力對“純血統”人才的執念,折射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中的身份焦慮。其引以為傲的1.3萬名本土研發軍團,確實創造了空調領域12連冠的奇跡。但這種封閉式創新在智能汽車、工業機器人等新戰場逐漸顯露疲態——2024年格力智能裝備業務增速已落后美的。
這場爭議最危險的副產品,是對百萬海歸人才的集體污名化,更值得玩味的是,格力自身在巴西、沙特的市場開拓,正急需既懂技術又通國際規則的復合型人才,而這些能力恰是多數海歸的強項。
站在制造強國的十字路口,我們需要的是開放而不失警惕的人才戰略。新加坡淡馬錫的“三環評估法”(技術能力-文化認同-背景審查),或是比董明珠“間諜論”更理性的選擇。
董明珠曾言:“企業不能靠炒作,要靠實干?!边@句話,或許同樣適用于對“海歸”人才的評判標準。如果格力繼續固守“不用海歸”的策略,未來能否在智能家居、新能源等新興領域保持競爭力,恐怕要打上一個問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