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場,齋醮科儀的組成
道教壇場的建制起源于古代的祭壇,旨在通真降圣。隨著道教的發(fā)展,壇場的形制經歷了多次變化,現今的壇場大多已簡化。
壇場的發(fā)展
道教的壇場,源自古代的祭壇演變。在古代,朝廷的祭祀活動根據不同的事務,在南郊或東郊設立祭壇。隨著道教的興起,這一傳統(tǒng)也被采納,道士們在郊野設立祭壇,例如北魏時期的道士寇謙之,曾在南郊建立五層壇場,用于舉行齋醮科儀。然而,隋唐以后,由于在郊野建立壇場耗資巨大,人力物力成本高昂,因此改為在室內設立壇場。同時,為了與皇帝在郊野祭天的禮儀制度相區(qū)別,避免與皇權產生沖突,道教的壇場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壇場建制法式
總體而言,不同齋醮壇場的儀式流程大體一致,主要差異體現在規(guī)模和規(guī)格上。其中,黃篆齋壇尤為典型,它由內壇、中壇和外壇三層構成,每層壇的高度分別是一尺五寸、一尺二寸或九寸。實際上,外壇可以設置在平地上,因此通常只有兩層。每一層壇的邊緣都會豎立用竹竿或木竿制成的長短纂,并用絳色或青色的繩索圍成欄桿,同時按照方位設置出入口。
內壇,以十八枚長纂和十枚短纂搭建,長纂豎立形成十扇門;二十八枚纂的頂端,用繩索環(huán)繞連接,但下方兩圈不環(huán)繞十扇門;十扇門上方懸掛著木制題榜,榜底顏色分別對應東方的青色、南方的赤色、西方的白色和北方的黑色,題字顏色則根據五行相生原理選取;十扇門中,入門分別朝向八方,另有上方的大羅飛梵門和下方的九靈皇真門,分別位于西北角的天門和東南角的地戶;在剩余的纂與纂之間,懸掛著布制的幡,依照道教三十二天的方位,稱為三十二幡。
中壇,以八枚長纂在西角設立四門,用二十枚短纂圍合四周;登壇與出壇,僅限從東南角的地戶進出,其他天門、日門、月門,嚴禁通行;中壇四門亦需懸掛告示,且遵循五方之色。
外壇僅在正南方的離宮開設一門,其他方位則用長短纂系繩圍欄;位壇出壇,從離宮門出入;分別在八主懸掛八卦榜,位于四角的巽、坤、乾、四宮,用黃書黑榜,四正位的震、離、兌、坎四宮,則題字隨五方色,底色取五行相克。
現今的大型齋醮儀式,選擇在地勢較高的臺基上搭建祭壇,采用鋼筋結構,并以布幕進行覆蓋。祭壇的門上會題寫其名稱,但不再使用傳統(tǒng)的十門及八卦等裝飾性名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