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看了一個視頻,巴基斯坦的孩子拿到了記者的棒棒糖,但是她只知道攥在手里,大大的眼睛里空洞,想說什么,說不出來,也笑不出來。
是啊,巴基斯坦的孩子不僅不會笑,而且還永遠長不大。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斗爭更可怕,更血淋淋。
我經??淳W友們喜歡討論打不打仗,打一仗才能彰顯威風這些話題。聊自己,不如先看看別人。
一、
戰爭迷霧中的思索
俄烏沖突悄然間已步入第四個年頭。在這場漫長的沖突中,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評判著戰爭。有人從火力的強弱來衡量戰爭,試圖比較雙方誰更強大;有人則以道義為準則,判斷誰的行為更為正當。然而,若以孫子兵法的獨特視角審視這場沖突,我們會發現,孫子所關注的并非簡單的軍力對比,也無意去評判誰是誰非。
他所聚焦的,是幾個常被人們忽略卻至關重要的問題:
這場仗究竟值不值得打?
即便勝利,又能收獲什么?
為何雙方實力都不弱,卻始終難分勝負?
打到如今這般境地,是為了真正的勝利,還是僅僅為了不認輸?
接下來,讓我們循著孫子兵法的邏輯,逐一剖析這些問題。
二、
戰爭之“值”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strong>
孫子首先會考量這場仗是否值得打。他將戰爭視為國家的大事,關乎生死存亡,容不得半點馬虎。在決定動武之前,必須進行一番精細的盤算。
孫子給出了判斷一場戰爭是否值得打的三條原則:“非利不動,非德不用,非威不戰。”這意味著,如果沒有明確的利益,就不要輕易行動;若不能確保結果,就不應貿然開戰;不到生死攸關的時刻,更不可輕舉妄動。這并非是在和稀泥,而是一場冰冷的成本計算。
孫子在書中曾對戰爭成本進行估算:“興師十萬,日費千金,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strong>一支十萬大軍,每日的花銷、動員的人力以及對經濟的影響,會波及七十萬戶家庭。戰爭絕非一時沖動之舉,它不是為了宣泄情緒,也不是為了表明立場。戰爭的代價遠不止于戰場之上,它是一個巨大且持續流血消耗的系統。這些成本,只有在戰爭具有足夠價值的前提下,才能夠被接受。
歷史上就有這樣的例子。公元234年,東吳孫權發動合肥攻堅戰。他派遣十萬大軍圍城三月,歷經無數次攻堅,耗費了巨額資金。然而,合肥城依舊堅如磐石,魏軍也毫無退縮之意。更為糟糕的是,這場戰役原本是為了配合蜀漢北伐,可蜀軍早已撤退,東吳卻還在苦苦支撐。此時,為何而戰已無人能說清,進攻難以取勝,退兵又心有不甘。多次圍城換來的,不是勝利的榮耀,而是一本耗盡東吳國力的空賬本。
這正是孫子所常提及的一種戰爭困境:并非輸給了敵人,而是被戰爭的成本所擊敗。戰爭的合理性,不能僅僅依靠情緒來支撐,也無法靠輿論來維持。孫子既不鼓吹以戰止戰,也不盲目相信正義必勝。他只是告誡統治者,若發動一場戰爭,無法獲得超過成本的收益,那么無論最終是否打贏,受損的都是國家的根本。
三、
勝利之“義”
孫子并不單純關注戰爭是否取得勝利,他更在意勝利背后的意義。在許多戰爭中,起初目標往往十分明確,如收復失地、守住邊界、捍衛尊嚴、保護民眾等,每一方都有充足的理由,且這些理由也都能自圓其說。然而,隨著戰爭的推進,目標卻逐漸發生了變化。原本清晰的目的被不斷推遲,甚至被人們遺忘,到最后,戰爭本身反倒成了唯一明確的東西。
孫子在《謀攻篇》中提出了一個判斷戰爭價值的標準:“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打贏眾多戰役,并不一定就是好事。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并非靠將對方打得支離破碎來獲取勝利,而是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因為戰爭的目的在于形成有利的態勢,而非制造一片廢墟;是要讓對手屈服,而非使其成為失控的敵人。戰爭的目標是達成某種成果,而非毀滅一切。
春秋時期,有一場特別的戰事。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聯軍討伐楚國,雙方在召陵對峙。兩軍列陣,主將同乘戰車巡視,互相稱贊對方兵容整齊。隨后,雙方簽訂盟約,各自退兵。這場仗雖未真正開打,但雙方的目標都得以實現。齊國鞏固了霸主地位,楚國也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戰爭。若孫子在場,想必只會稱贊一聲:“善?!闭缢f:“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strong>能夠依靠謀略解決問題是上策,通過外交手段解決也尚可,而真正動用武力則是下下策,尤其是攻城,成本極高。
若攻城,需花費三個月制造攻城器械,再用三個月堆積土山。將士們前赴后繼地沖向城墻,即便死傷三分之一,城池也未必能攻破。即便最終破城,城市也多半淪為廢墟。因為戰爭真正的目的,并非僅僅消滅一個敵人,而是解決一個問題。
所以,孫子反復強調,戰爭的目標不是單純地打贏,而是贏得具有實際價值的東西。如果勝利僅僅帶來對方的毀滅,卻無法帶來秩序,不能穩住結果,那就不能稱之為成功。倘若必須摧毀一座城市,傷害一國人心才能宣稱勝利,那么這樣的勝利越多,就越危險。因此,孫子并不迷信百戰百勝,他追求的是讓戰爭在恰好取得勝利的那一刻停止,不貪婪、不延伸、不失控,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善之善者”。
四、
僵持之“因”
關于俄烏沖突,戰爭打到第四年,雙方都展現出強大的實力。一方擁有遼闊的戰略縱深、眾多的兵員以及完善的軍工體系;另一方則能夠實現情報共享,擁有源源不斷的后援和盟友的支持。然而,盡管雙方實力強勁,戰局卻始終沒有迎來決勝的時刻。問題的關鍵并非在于雙方不愿戰斗,而是難以取得勝利。
在孫子看來,這類戰爭的癥結往往不在于戰場之上,而在于戰前的謀劃。他說過一句或許是全書最為重要的話:“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strong>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會先營造出必勝的態勢,再去交戰;而不善于用兵的人,則是先投入戰場,再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取勝。這種順序的差異,決定了戰爭結構的根本不同。
歷史上的長平之戰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起初,趙軍由廉頗統帥。由于兵力不占優勢,廉頗采取堅守不出戰的策略,等待秦軍糧盡。這正是“先勝而后求戰”的體現,即先構建起不敗的態勢,再尋找出戰的時機謀求勝利。然而,趙王卻失去了耐心,聽信流言,換上了趙括。趙括一上任便發起進攻,一味拼命,結果中了白起的埋伏,被圍困、斷糧,最終全軍覆沒。趙括并非不懂打仗,只是他在出戰時,必勝的態勢尚未形成。他誤以為戰爭可以單純依靠打法取勝,而孫子告訴他,戰爭只能依靠合理的結構獲勝。
孫子有一句名言:“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strong>不失敗是自己能夠掌控的,但能否打贏,則取決于對手是否犯錯。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不會急于進攻,而是先確保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再等待對手出現失誤。“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strong>戰爭并非不能打,但絕不能盲目出擊。這也是為什么孫子總是強調謀略而非勇氣,強調態勢而非利益。
在他看來,真正的勝利是一場結構之戰,而非單純的意志較量。那些沒有算清戰爭結構的行動,即便一時取得成效,也往往會陷入消耗戰的泥潭。勝負不再取決于謀略的高低,而變成了誰能夠堅持得更久,誰先崩潰。這就是為何雙方實力都很強,卻始終無法分出勝負的原因。正如孫子所說,作戰的前提不是敵人弱小,而是自己足夠強大;勝利的關鍵不是自己勇猛,而是敵人犯錯。戰爭不能僅僅依靠運氣。
五、
判斷之“重”
隨著戰爭的持續,它所涉及的已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廝殺,還包括判斷力、信息、心理甚至情緒的較量。如今的戰爭形式已然發生了變化,技術、輿論、算法等都成為了戰爭的武器。然而,從孫子的角度來看,盡管戰術在不斷改變,但戰爭的目標始終未變。真正決定勝負的,并非前線的沖突,而是雙方認知系統是否崩潰。誰的判斷受到他人的左右,誰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失敗了;誰能夠設定判斷的邊界,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當戰爭陷入持久戰,信息變得錯綜復雜,局勢愈發混亂時,判斷的難度也隨之增大。這不僅對戰場上的士兵是一種考驗,對整個國家而言更是如此。戰爭初期,人們為了勝利而戰;到了后期,卻僅僅是為了不認輸而苦苦支撐。最初的戰略目標逐漸被情緒所取代。
孫子曾說過一句沉重的話:“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怒可復喜,慍可復悅,亡國不可復存,死者不可復生?!?/strong>這意味著領導者和指揮者不能被情緒左右。情緒可以恢復,但國家一旦戰敗,士兵一旦犧牲,就無法重來。所以,最危險的戰爭狀態,不是敵人逼近,而是指揮領導系統被情緒所吞噬。
越南戰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起初,美國只是有限介入越南事務,其目標并非是打贏戰爭,而是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然而,北越的頑強反抗和南越的腐敗無能,使得局勢逐漸失控。美國一步步升級戰爭,從空襲到派兵,從派遣顧問到全面作戰。戰爭的目標越來越模糊,代價卻越來越大。
美國陷入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既無法取勝,又不敢輕易撤退,因為一旦撤退,就意味著承認錯誤,承認之前的投入付諸東流。在這種局面下,所有的判斷都開始失控。軍事行動淪為政治的工具,而政治又被情緒和面子所綁架。在越戰的最后幾年,所有的軍事行動都只是為了否認失敗。1973年,美國正式撤軍,但這場戰爭究竟是如何開始的,又為何會打到如此地步,卻無人能說清。最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場戰爭幾乎沒有出現決定性的潰敗,美國的失敗并非源于某一場戰役的失利,而是整個系統已經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孫子早就發出過警告,一個國家的統帥有五種危險的性格:只知道硬拼的會身陷險境;貪生怕死的會被俘虜;性情急躁的會被侮辱;愛惜羽毛的會被詆毀;太愛百姓的會被掣肘。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統帥身上的心理負擔就越重,兵源損失、資源消耗、民意反應、國際聲譽、個人前途等因素都會影響他的判斷。到最后,比拼的不是勝算的大小,而是誰更難以認輸。但不能輸并不等同于能夠獲勝。如果一場戰爭打到最后,是用國家的命運來填補某種認知上的漏洞,那么這場戰爭實際上已經失敗了。在孫子的戰爭體系中,戰場的最后防線不是前線的城池,而是認知系統的完整性。誰先喪失判斷力,誰就先輸掉戰爭。
終章、
孫子之“思”
許多人研讀《孫子兵法》,認為它是教人如何贏得一場戰爭的秘籍。然而,孫子真正關心的并非戰爭的勝負,而是能否找到其他辦法,在不開戰的情況下解決問題。他一再強調“非利不動,不戰而屈人”,這并非是膽小怯懦,而是一種清醒的認知。
戰爭是人類歷史中難以擺脫的一部分,沖突不會自動消失,矛盾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孫子既不是和平主義者,也不是戰爭販子。他撰寫兵法的目的,不是為了鼓勵人們發動戰爭,而是為了讓戰爭有盡頭、有原則、有底線。
他所關注的,從來不是如何贏得一場具體的戰爭,而是能否在戰爭爆發之前就解決問題,從而避免戰爭的發生。因為他深知,真正的勝利并非是打敗一個敵人,而是解決問題、控制代價、延續秩序。而這些,恰恰是在戰爭爆發之前就需要深思熟慮的事情。如果連這些基本問題都沒有想清楚,那么戰爭就不是解決沖突的有效方式,而只是一種拖延問題的手段。拖延的時間越久,問題就會變得越大;戰爭打得越激烈,代價也就越高。
所以,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因為他明白,真正能夠打贏戰爭的人,從一開始就清楚何時可以開啟戰爭,何時必須結束戰爭。而這一點,比單純的勝負更為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