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醮,科儀中的主體活動
齋醮構成了道教禮儀的核心,通過其科儀的內容與形式的融合,展現(xiàn)了道教的信仰、神祇崇拜以及濟助貧困、解救苦難等多方面的教義。
齋與齋法
“齋”一詞的本義指的是整齊和清潔,后來引申為齋戒和凈化的含義。在祭祀活動之前,人們必須沐浴更衣,禁食葷腥和酒類,避免在內室休息,以此來表明祭祀者內心的虔誠。道教特別強調修齋的重要性,并建立了一整套齋戒的儀式。根據其規(guī)模和功能,這些儀式可以分為兩大類:內齋(即極道),包括心齋、坐忘、存思等;外齋(即濟度),主要包括三策七品,其中三策指的是金策齋、玉篆齋、黃篆齋;七品則包括三皇齋、自然齋、上清齋、指教齋、涂炭齋、明真齋、三元齋?,F(xiàn)今,全真派的道士依然堅持素食,而正一派的道觀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或者其他宗教節(jié)日,也會實行素食,以此來遵守持齋奉道的教規(guī)。
醮與醮法
醮,其本意源于古代的祭祀禮儀;道教不僅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還對其進行了發(fā)揚光大,通過醮儀與神靈進行交流。醮法,即指齋醮法事的程序、禮儀等規(guī)范;通常分為陽事與陰事兩大類,分別對應清醮和幽醮。清醮旨在祈求福澤、感謝恩賜、祛除疾病、延年益壽、祝福國家、迎接吉祥、祈求晴朗或雨水、解除厄運、消除災難、慶祝壽辰等,屬于太平醮等法事范疇;而幽醮則涉及召攝亡魂、沐浴渡橋、破獄破湖、煉度施食等,屬于濟幽度亡齋醮等法事范疇。宮觀道士在每月初一、十五、重要節(jié)日以及祖師誕辰等時刻,都會舉行祝壽、慶祝等儀式,這些常規(guī)的儀軌統(tǒng)稱為齋醮科儀。
齋醮科儀的發(fā)展
道教齋醮科儀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的祈禱儀式。早期太平道已實行向天祈禱和稱謝等儀式,而五斗米道亦有涂炭齋、指教齋等簡單形式的齋儀。五斗米道的三官手書,為病人祈福,已顯現(xiàn)出齋醮科儀中表章的初步形態(tài)。進入東晉和南北朝時期,齋醮科儀在上清派、靈寶派道士的推動下,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套完整的儀范和程序;經過寇謙之和陸修靜的整理和修訂,齋醮科儀逐漸確立并趨于完善。盡管隋朝時期齋醮科儀的發(fā)展幾乎停滯,但其仍受到重視。隨著道教的演進,齋醮科儀在唐、宋、元各代廣為流傳并盛行。到了明代,盡管道教整體呈現(xiàn)衰落之勢,齋醮科儀依然在民間流傳。清代龍虎山上清宮的提點婁近垣,對齋醮科儀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編纂成12卷的《黃篆科儀》,成為近現(xiàn)代科儀的標桿。
齋醮科儀組成
進行一次齋醮科儀,通常需要經歷建壇、準備法器、誦經拜懺、踏罡步斗、掐訣念咒等環(huán)節(jié),而道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最為積極和活躍的角色,因為他們負責執(zhí)行所有這些步驟,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齋醮科儀。
常用齋醮科儀
接駕科儀:道教儀式中,用于迎接玉皇大帝的特定朝科程序。其儀式流程包括在早課結束后朗誦《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接著由高功法師跪拜并啟請,誦讀“小贊韻”,監(jiān)院隨后拈香并敲擊剎板。高功法師宣讀經文,提科法師開始虛韻,高功法師頌揚大羅三寶天尊,接著起吊掛,高功法師提綱并表白,再次宣讀經文并敲擊天尊板。全體信眾齊念“鶴駕采臨天尊”,然后一同離開殿堂前往天壇,儀式結束后退班。
水火煉度儀:在道教的齋醮儀式中,水火煉度是一種常用的科儀程序。它涉及使用真水和真火來交煉亡靈,以拔度幽魂,包括九煉生尸、靈寶煉度和南昌煉度三種形式。儀式的程序包括:祝香、啟聞上帝、焚降真詔靈符;高功法師就座并召請將吏,存想將吏降臨,接著念誦五帝真諱;收召亡魂,進行水火交煉;焚化符九章,以使亡魂的臟腑生出神靈;宣讀戒律;舉奉道經師寶;宣講鬼神十戒、九真妙戒;舉奉戒頌;讀誦符告簡牒;高功法師下座,送魂過橋;焚化燎祭,奏響三清樂;最后退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