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亂世群雄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前期最強的是董卓,然后是袁紹和曹操,袁術和公孫瓚也曾稱霸一方,直到赤壁之戰后才是曹操劉備 孫權三足鼎立——曹操雖然慘敗于赤壁,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的實力仍遠超劉備孫權中的任何一個,所以孫權只能和劉備結盟聯手,以免被曹操各個擊破。
董卓被滅之后,最強的軍閥并不是曹操而是袁紹,這一點不管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有記載和描述,連荀彧也說曹操的兵力只有 袁紹的十分之一:“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曹操跟袁紹打持久戰,顯然是處于弱勢,所以只能奇襲烏巢斷了袁紹后勤補給,再加上張郃高覽陣前倒戈,這才扭轉了戰局。
曹操對張郃高覽的評價是極高的:“操曰:‘若使袁紹肯從二將軍之言,不至有敗。今二將軍肯來相投,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遂封張郃為偏將軍、都亭侯,高覽為偏將軍、東萊侯。”
張郃高覽投降即封侯,而且都是偏將軍,比張遼關羽剛投降時的待遇還高:張遼降曹,“拜中郎將(偏將軍高于裨將軍,裨將軍高于中郎將),賜爵關內侯(關內侯低于亭侯),數有戰功,遷裨將軍”;關羽降曹,先受封偏將軍而未封侯,斬顏良之后才受封漢壽亭侯。
張郃高覽剛投降就封侯拜將是符合漢朝軍功制度的:勝仗中殺敵千人或率千人投誠的功勞基本一樣,是可以封侯的,李廣一輩子沒有封侯,就是因為他殺敵不少,但獲勝的時候不多,比較起來,損失大于斬獲。
正史中的張郃很厲害,在《三國演義》中也不差,他跟張飛、趙云、馬超、黃忠都單挑過,大戰二十回合到五十回合不等,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且綜合分析來,我們會得出一個結論也會產生一個疑問:結論是河北四庭柱最弱的一個能跟呂布大戰二十回合,疑問是討董聯軍大戰呂布的時候,河北四庭柱怎么一“根”都沒出現?
當年十八路諸侯聯軍討董卓,袁紹是盟主,曹操只是袁紹任命的“行奮武將軍”,那意思是得等朝廷批準才能轉正。
十八路諸侯基本都有自己的地盤,只有曹操屬于“游擊隊”,要是論軍階,曹操是個比偏將軍高一些的雜號將軍,跟那些封疆大吏沒法比,所以面對華雄和呂布的時候,都是諸侯派大將上去單挑,結果袁術驍將俞涉、韓馥上將潘鳳被華雄斬殺,河內名將方悅、上黨太守張楊部將穆順、北海太守孔融部將武安國在呂布方天畫戟之下兩死一殘,曹操的“兄弟”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沒有出手,“河北四庭柱”也沒有出頭。
袁紹的實力有多強,孔融那番話雖然有些為敵張目的意思,但也不完全是胡吹:“顏良、文丑勇冠三軍;其余高覽、張郃、淳于瓊等俱世之名將。”
顏良文丑擊敗曹操麾下一流猛將徐晃張遼,斬殺呂布八健將中的魏續宋憲,虎癡許褚很聰明地沒有沖上去單挑,都說明河北四庭柱確實不好惹。
除了關羽之外,當時的曹營諸將沒有一個是顏良文丑對手,就是河北四庭柱中弱一個檔次的高覽張郃,武功也不在許褚張遼之下——關羽走后,這四人捉對廝殺,張遼跟張郃打成平手,許褚揮刀助戰被高覽攔住,激戰一場平分秋色,曹操再派夏侯惇曹洪上去幫忙,結果被審配指揮弓弩手射退:“曹軍如何抵敵,望南急走。袁紹驅兵掩殺,曹軍大敗,盡退至官渡。”
不管河北四庭柱中最弱的是張郃還是高覽,他們的武功都不在張遼許褚之下,而許褚是能跟呂布大戰二十回合的,雖然可能落在下風,但還沒有敗逃,估計再打個二三十回合也死不了。
這樣比較、換算下來,我們就會發現張郃高覽要是真玩兒命,跟呂布大戰二十回合絕無問題——張郃屢戰屢敗卻毫發無傷,說明他很多時候都是出工不出力,出力也不拼命。
顏良文丑死后,張郃高覽就成了袁紹軍中數一數二的“猛將”,他們要在“主公”袁紹面前有所表現,所以打張遼許褚的時候十分賣力。
身為討董聯軍盟主,袁紹不可能不帶顏良文丑張郃高覽中的一兩個出征,事實上后來內訌的時候,顏良文丑也真出現了。
孫堅從皇宮井里打撈出傳國玉璽,袁紹索要,孫堅發毒誓說沒有,雙方動了真火:“紹背后顏良、文丑皆拔劍出鞘,堅背后程普、黃蓋、韓當亦掣刀在手。”
其實不用羅貫中寫,讀者諸君也能想到:袁紹是個喜歡擺譜的家伙,手底下有顏良文丑那樣的大將,一般不會藏著掖著,他之所以不讓河北四庭柱出戰華雄和呂布,肯定是別有用心。
后來發生的事情表明,袁紹這個盟主原本就沒安好心,他是借董卓之手削弱諸侯勢力,以便自己日后大魚吃小魚。
袁紹和曹操都很會算計,而那些派大將出戰的諸侯,最后都沒好果子吃:韓馥的“上將潘鳳”被顏良斬殺,袁紹趁火打劫吞了冀州,韓馥只能在廁所用小刀自殺;孔融的鐵錘悍將武安國被呂布砍斷手腕廢了,孔融就守不住地盤,只好入朝當了包工頭——他受封“將作大匠”,就是負責宮室、宗廟、陵寢等的土木營建,當時漢室衰微,估計他能承攬的工程也沒多少。
看到這里,讀者諸君想必已經明白了:不管是曹操還是袁紹,在聯軍討董的時候都留了心眼兒,完全是死道友不死貧道——袁紹雪藏河北四庭柱,曹操也沒讓“四兄弟”冒險出戰。
河北四庭柱中的張郃高覽武功不在張遼許褚之下,跟呂布大戰二十回合絕無性命之憂,顏良文丑任何一人都能陣斬華雄,顏文聯手出戰,就有可能擊敗呂布,同樣道理,曹操要是把四個“兄弟”都派上去,別說溫酒斬華雄,打跑呂布也不是問題。
汜水關戰華雄,濟北相鮑信死了弟弟鮑忠,冀州刺史韓馥和河內郡太守王匡都丟了首席大將,虎牢關戰呂布,上黨太守張楊、北海太守孔融都折了臂膀,北平太守公孫瓚差點丟了性命,而袁紹和曹操卻沒有折損一員大將,曹操還有臉寫《蒿里行》嘲笑其他諸侯:“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我們細看小說和史料就會發現,“滅諸侯者諸侯也”——那十八路諸侯,至少有十個是被袁紹曹操或收編或殲滅了。
曹操說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他自己其實也是個口是心非的梟雄。
曹操一邊假惺惺地在詩中悲憫“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另一邊卻在大肆屠城:初平四年東征陶謙時屠彭城、傅陽、取慮、睢陵、夏丘;興平破張邈屠雍城;建安三年征呂布再屠彭城;建安九年擊敗袁尚屠雍城;建安十二年北征屠柳城;建安十九年令夏侯淵屠興國、枹罕;建安二十年西征屠河池,建安二十四年令曹仁屠宛城。尤其是是初平四年那次屠城,更是“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余,泗水為之不流。”
漢末梟雄沒有一個善茬子,比較而言,劉備還真是一位正人君子,連陳壽也冒著被曹家、司馬家收拾的風險,在《三國志》中盛贊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陳壽的意思很明顯:劉備是個好人、英雄,沒有曹操那么奸詐,所以地盤較小,他之所以跟曹操死磕到底不肯久居其下,是因為曹操不可能容下自己。
說劉備是英雄、曹操是奸雄,可能有人會不同意,所以咱們只好換個角度來問:曹操是討董聯軍發起者,袁紹是討董聯軍盟主,他們為什么不派河北四庭柱和兩曹兩夏侯去戰華雄呂布?如果袁紹和曹操肯拿出壓箱底的大將,能否斬殺華雄、擊敗呂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