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南陽市宛城區小麥進入抽穗揚花期,正值產量形成的關鍵階段。面對春季以來降水偏少、氣候多變等挑戰,宛城區農業農村局統籌部署,以“科學抗旱+統防統治”雙管齊下,全力護航小麥穩產提質,夯實夏糧豐收基礎。
精準施策抗旱情:節水保墑穩根基
自發現旱情苗頭以來,宛城區不等不靠、科學應對、全力以赴,積極組織各方力量投入到抗旱澆麥工作中,通過“墑情監測+分類指導”動態調整抗旱措施,展開了一場抗旱保苗奪豐收的攻堅戰。
溝渠連通打基礎。渠通則水順,水順則農興。宛城區農業農村局提前謀劃并積極推進溝渠連通工程。結合原有水利設施布局、地形地貌特征以及農田灌溉需求,組建高效清淤疏浚隊伍,大型機械與人工緊密配合,著力解決農村溝渠缺、斷、淺、堵的問題,累計完成溝渠清淤713公里,修建修復破損渠段439處,新建涵閘39座。保障溝渠排水通暢,確保農田灌溉無憂。
精準摸排除隱患。由宛城區農業農村局專人督導,各鄉鎮、街道辦成立專項工作組,對轄區內9565眼高標準農田機井展開“地毯式”排查,摸清每一處農田機井狀況。根據排查結果分類維修,輕微問題及時修補,嚴重故障專業修復。及時更換水泵、讀卡器及出水口等關鍵設備,確保設施高效運轉。針對個別區域機井覆蓋不足問題,創新采取鋪設地埋管道、增設集中出水口措施,實現“旱區不旱田,灌溉無死角”。
節水灌溉提效率。組織各涉農鄉鎮街道、區直單位40余名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下沉一線,根據不同地塊麥苗的生長情況和土壤墑情,因苗因墑施策,指導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抗旱澆麥。積極發動新型經營主體、農戶利用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內機電井,采用大型噴灌機、地面管道微噴、小白龍等形式灌溉,通過離心泵、電動車微型泵在鴨灌放水溝渠內進行灌溉。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灌溉方案,精準調整噴灌范圍和水量,實現科學節水灌溉。
“一噴三防”全覆蓋:科技賦能提質效
為打好小麥病蟲害防治“主動仗”,宛城區積極引入植保無人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現代化設備,重點優化飛防技術參數,抓住關鍵時機開展植保無人機麥田管護,采取“三度三關四到位”工作舉措,形成了“百人上陣、千機齊飛、萬畝統防”的良好局面,實現了“精準施藥、一噴多效”的防治目標。
掌握好飛防高度、速度和精度。根據小麥株高和冠層密度,將無人機飛行高度嚴格控制在1.5—2米區間,確保藥液穿透力與霧滴均勻分布。根據天氣、風力、風向等氣象條件、病蟲害嚴重程度和不同藥劑特性,控制飛防作業速度。依照作業面積,精準規劃飛防路線,通過“網格化航線規劃”,實現田塊邊角全覆蓋。確實因禁飛、限飛、高壓線等因素無法飛防到位的地塊,組織人工補充噴灑。
把好藥品質量關、藥液配比關、噴灑范圍關。嚴格按照省農業農村廳要求的藥品采購目錄范圍購買正規藥品,優先選擇植保無人飛機專用劑型。在紅泥灣區域站,高廟區域站,茶庵種子站,金華區域站,瓦店區域站,黃臺崗農機服務站設置6個集中配藥點,由技術人員現場分發、配制藥液。根據作業面積,計算好噴灑的高度、寬度,確保藥液噴灑均勻,既無漏噴,又無重噴。施藥作業前,仔細調查作業周邊環境、確定作業區域及邊界,防止噴霧霧滴漂移造成非靶標生物毒害和周邊作物藥害。
前期防范、宣傳培訓、防控作業調度、后續錄入監管四到位。早在今年春季第一波雨雪天氣后,就制定實施了“發現一點,控制一片,發現一片,控制全田”的防控策略,加大對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等病蟲害的適時監測預警。將200余架無人機分成12個作業隊,配置完備、保險存續,針對飛防作業隊召開動員大會,針對6個集中配藥點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在噴灑過程中,由區小麥“一噴三防”工作領導小組統一調度的現場調度,掌握噴灑進度,及時處置各類突發情況。采取區、鄉鎮、村組三級監管模式,在南陽理工學院設立監控平臺,實時監測無人機飛行軌跡、噴灑藥液量等數據,保存好作業現場圖片、飛行軌跡等各類指標參數,確保后續數據信息收集精準、錄入精準。
目前,全區投入抗旱機械7200余臺,動用機井6400余眼,58萬余畝小麥已全部澆灌一遍。順利完成43.9萬畝小麥統一飛防作業服務,無人機無法飛防的14.1萬畝由區級統一采購農資,委托各相關鄉鎮街道開展人力補防。宛城區正以科技硬支撐和管護精細化,奮力奪取夏糧豐收主動權,為端牢“中國飯碗”注入強勁動能。(圖/孫義峰 田晴宜)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