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9歲的蘇文,這位來自吉林長春的東北漢子,背上行囊,告別家鄉,孤身一人奔赴遙遠的可可托海,開啟了一段意義非凡的援疆之旅。出發的那一天,家鄉的風輕輕拂過,似在訴說著不舍,而遠方的可可托海,宛如神秘的詩篇,等待著他去書寫新的章節。
作為吉林省第五批援疆干部,新疆可可托海干部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蘇文深知加強交流合作對于這片土地發展的重要性。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吉林省委黨校與新疆可可托海干部學院成功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消息一經傳出,新華網、吉林廣播電視臺等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層層漣漪,讓更多人關注到兩地在干部教育領域的攜手共進。
“這份協議是兩地合作的新起點,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先進理念在這里落地生根。”蘇文說。此后,他持續推進兩地干部雙向交流,在智力援疆方面大膽創新,推動雙方在課程研發、理論研究、師資培養、人才交流、宣傳推介等方面深度合作,為促進雙方共同進步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蘇文鼓勵干部學院教職工積極參與課程開發。在他的帶動下,一個全新的“礦山機械廠”現場教學點逐漸成形。從最初腦海中的模糊構思,到一步步在現實中落地,蘇文始終沖在最前面。他帶領學院教師實地考察礦山機械廠,沉睡多年的機床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蘇文說:“這里的每一道工序、每一次零件的碰撞,都藏著老一輩建設者的心血,我們要把這些故事挖掘出來,講給更多人聽。”蘇文組織教職工展開頭腦風暴,大家圍坐在一起,各抒己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位教職工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有的擅長講解,有的擅長組織活動,大家齊心協力,探尋歷史變遷,挖掘其中蘊含的紅色故事。
如今,當學員們走進“礦山機械廠”現場教學點,時光仿佛在此刻倒流,他們能夠深刻體會到老一輩建設者“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崇高精神。
隨后,蘇文又馬不停蹄投入到“可可托海紅色印跡主題教室”的設計建設工作中。他帶領教師團隊四處調研,在歲月的長河中探尋那些被遺忘的記憶。
他們走進老廠房、舊倉庫,灰塵在陽光的照射下肆意飛舞,似在阻擋他們探尋的腳步,可蘇文帶領團隊沒有絲毫退縮。每一個角落,他們都不放過。因為他們知道,那些被遺忘的角落或許藏著打開歷史大門的鑰匙。
搜集老物件的過程如同在浩瀚星空中尋找散落的星辰。每一件老物件都承載著一段故事,或許是一位老工人的青春歲月,或許是一次重大生產突破的見證。
在撰寫展陳大綱時,蘇文更是絞盡腦汁。無數個日夜,他在電腦前“奮筆疾書”,他一遍又一遍翻閱資料,深入研究可可托海的歷史,從礦山的開發到為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每一個細節都在他腦海中反復琢磨。字里行間飽含著他對這片土地的深情與敬意。
設計研發建設方案及授課講稿同樣困難重重,他要考慮如何把歷史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結合,讓每一位來到主題教室的學員都能深刻感受到可可托海精神的力量。
蘇文不斷與團隊成員探討,反復修改設計方案,力求每一個環節都做到盡善盡美。終于,在今年年初,凝聚著蘇文和干部學院教職工無數心血的“可可托海紅色印跡主題教室”建成。它如同一座閃耀的燈塔,照亮了人們探尋可可托海紅色歷史的道路。
蘇文深知理論研究與學術交流對援疆工作的深遠意義。他深入調研阿勒泰冰雪經濟發展以及吉林省文化援疆經驗做法,撰寫的《文化援疆驅動下的阿勒泰冰雪經濟發展路徑研究》被評為第二十一屆新疆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相關學術專場入選論文,并入選全區黨校系統重要學術研討會,且均作為代表作在大會交流發言。通過學術視角,他剖析吉林省援疆工作成效、挑戰并提出對策建議,指導學院教師撰寫的多篇理論文章入選各類研討會并獲獎,全面彰顯吉林援疆在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研究領域的顯著成就。
在可可托海的日子里,蘇文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每當夜幕降臨,他站在窗前,望著遠處山巒在夜色中若隱若現,心中既有對家鄉的思念,又有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他知道,自己的援疆之路還很長,他將繼續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阿勒泰這片廣闊的天地里書寫更加精彩的篇章,就像那奔騰不息的額爾齊斯河,永不停歇地向前流淌,去滋潤更多土地。
人物介紹
蘇文,男,吉林省長春市人,援派前系吉林省委黨校信息網絡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援疆期間任新疆可可托海干部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阿勒泰地區融媒體中心實習記者:包洪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