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網4月25日消息(記者 林文泉 實習生 黃舒文)日常生活中,想購買一雙知名品牌的鞋子,很多人選擇在品牌旗艦店購買,避免買到假貨,如果品牌運動鞋供應鏈公司進口的鞋子居然是假冒商品,該追究誰的責任呢?近期,海南自由貿易港知識產權法院審結一起某外國公司與國內某供應鏈管理公司侵害商標權糾紛調解案,供應鏈管理公司最終承擔相應責任。
當天,海南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新聞發布會在自貿港知產法院舉行,會上公布海南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2024),某外國公司與國內某供應鏈管理公司侵害商標權糾紛調解案位列典型案例。
某外國公司系某運動品牌注冊商標的所有人,通過長期使用和大量廣告宣傳,其品牌在國內建立了較好的市場聲譽。國內某供應鏈管理公司系從事貨物及技術進出口的企業,其于2022年4月向某港海關申報進口一批貨物,其中包括帶有某外國公司涉案商標標識的近兩萬雙運動鞋。經鑒定,上述貨物為假冒涉案商標標識的商品,某外國公司遂訴至法院,主張某供應鏈管理公司立即停止侵害其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并賠償損失及合理開支。
案件受理后,儋州市人民法院及時審查起訴狀及證據材料,認為該案屬涉知名商標的涉外知識產權糾紛,可委托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仲裁與調解上海中心(以下簡稱WIPO仲調上海中心)進行調解。經征得當事人同意,移送海南自由貿易港知識產權法院委托WIPO仲調上海中心調解。
因該案被訴權產品扣押在海關,且數量較大,為準確查明事實、厘清法律適用,WIPO仲調上海中心組織商標領域的專家調解員及時介入,依托海關所在園區設立的司法服務聯系點,查明事實尋求調解方案,最終促成雙方達成了調解協議。國內某供應鏈管理公司依約向某外國公司支付賠償款,某外國公司遂撤回起訴。
典型意義
自貿港知產法院介紹,本案通過建立“專家調解員+指導法官”聯動解紛模式,實現兩者優勢互補,將國際商事調解組織的專業優勢與法院的司法資源相結合,可有效對接國際知識產權爭議解決規則,多元解決知識產權爭端,進一步提升糾紛解決質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