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廣大的農村,最近兩年涌起一股“建房熱”。這個在農村生活過,或者是去過農村的,應該感觸是最深刻的,幾乎每個村子這些年都在搞建設,都有人在建新房。
有的人急切地翻新舊屋,有人甚至不惜舉債蓋起高樓。這股熱潮,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后愈發洶涌,許多農民擔憂“政策生變”,覺得“此刻不建房,往后就沒機會了” 。
但實際上,這種一窩蜂的建房行為,背后隱藏著諸多容易被忽視的隱患。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吧!
先聊聊一部分人對中央一號文件的誤讀。文件著重強調“提高村莊規劃編制質量和實效”,這無疑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之舉,旨在科學合理地規劃鄉村發展,優化空間布局,提升鄉村生活品質。
然而,部分農民卻將其片面理解為“再不建房就來不及了”,從而盲目跟風,倉促建房。
事實上,政策傳遞出的是分類施策、嚴控亂建的明確信號。不同村莊依據自身特色和發展定位,有著不同的發展路徑,絕非一刀切式的大規模建設;
同時,耕地保護紅線堅如磐石,任何違建行為都必將受到嚴厲查處。那些懷揣著“搶建能多拿補償”想法的農民,很可能會大失所望。
在浙江某地,去年就有23戶村民因未批先建,房屋被責令拆除,多年積蓄打了水漂,損失慘重。
再看看跟風建房帶來的現實風險,首當其沖的便是資金風險。
建一棟像樣的樓房,少說也得二三十萬,這對于普通農村家庭而言,是多年的心血積蓄。
一旦選擇舉債建房,家庭便可能陷入經濟困境,未來數年都要背負沉重的債務壓力,生活質量急劇下降。
政策風險也不容小覷。未經審批就建房,大概率會被認定為違建。即便房屋已然建成,也可能面臨無法確權、不能交易等難題。
這意味著投入大量資金建成的房子,無法得到法律認可,無法流轉變現,一旦遇到規劃調整或整治行動,還可能被拆除,所有投入付諸東流。
使用風險同樣突出。當前,大量農村新房常年無人居住。在湖南某村的調查顯示,高達60%的新建房屋一年中居住時間不足一個月。
這些房子不僅占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長期閑置還會導致房屋老化損壞,需要不斷投入維護成本,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那么,農民在建房之前該注意些什么呢?首先,務必了解清楚當地的規劃政策,明確自己所在村莊的發展方向是保留、合并還是拆遷。
如果村莊有拆遷規劃,盲目建房可能不僅拿不到補償,還會因違建面臨罰款。
其次,衡量自身實際需求。若長期在外打工,一年到頭回村次數寥寥,花費巨資建房的必要性就值得商榷。
再者,要確保建房手續合法合規,嚴格遵循“先審批、后動工”的原則,避免因手續不全導致違建風險。
農村建房是大事,關乎農民的切身利益和未來生活。面對這股建房熱潮,農民朋友們需保持理性,切勿盲目跟風,誤讀政策。
唯有全面了解政策、結合自身實際,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讓辛苦積攢的財富用在刀刃上,真正實現安居樂業。
你認為在農村建房有必要嗎?尤其是建了以后,常年又在外地打工,老家的房子長期閑置,這樣還有必要建房子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