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戶口“非轉農”的新政策引起了很多網友的熱議。小編在網上還看到,這幾天陸續有人曬出自己成功“非轉農”的好消息。
就在前一日,我的一個湖南老鄉,也跟我說,他也成功申請了“非轉農”,終于又把戶口遷回農村去了。
在城市化浪潮中,曾經無數人千方百計將戶口從農村遷至城市,而如今,風向似乎有所轉變。
那么,這個新政策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你符合條件,又是否真的要把戶口遷回農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嘮一嘮!
自5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正式實施,為“非轉農”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明確四類人員戶口可以遷回農村 。
第一類是農村籍退伍軍人,若入伍時戶籍在農村、退伍后未安置正式工作,可憑借退伍證明、無業材料申請回遷,重獲宅基地分配與集體福利;
第二類是因升學將戶口遷入高校集體戶的農村學生,畢業后未在城市穩定就業或選擇返鄉創業的,能憑畢業證、未就業證明遷回原籍;
第三類是已落戶城鎮,但在農村保留合法住房及宅基地的居民,經村集體同意后可回遷,盤活閑置農房資源;
第四類是夫妻一方為農村戶籍、子女投靠父母或父母投靠子女的直系親屬投靠群體,可通過親屬關系證明申請落戶,共享農村權益。
乍一看,“非轉農”有著不小的吸引力。從土地權益角度而言,回遷后可依法申請宅基地建房,參與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分配,并保留原承包地經營權。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一些地方的集體分紅頗為可觀,成為不少人眼中的“香餑餑”。
再者,農村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生活節奏也更為舒緩,對于追求寧靜生活或是打算養老的人來說,有著獨特的魅力。
并且,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讓農村充滿了發展機遇,返鄉創業或許能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然而,沖動行事不可取,遷戶口前有些問題一定要想清楚。就業機會就是個繞不開的大問題。
農村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就業崗位有限,缺乏務農經驗的人回到農村,可能還是得返回城市務工,陷入兩難的境地。
而且部分城市崗位,如公務員、事業單位,對非農業戶口有一定傾斜,農業戶口可能受限。
在社會保障與教育資源方面,農村也存在短板。農村醫保、養老等保障額度普遍低于城市,比如養老金發放金額較低。
教育資源同樣相對薄弱,雖說義務教育免費,但優質教育資源大多集中在城市,有子女教育需求的家庭需要慎重考慮。
千萬別忽視政策與戶籍限制。“非轉農”需滿足嚴格條件,像公務員(含事業單位編制人員)及已享受城市保障性住房者就不符合回遷條件。
而且,戶口遷移流程復雜,需要村委會同意及多部門審批,成功率受地方政策影響較大。
另外,“增人不增地”原則下,非轉農者通常無法獲得新增承包地,也就難以享受種植業相關補貼,部分惠農政策也可能因不從事農業生產而無法申請。
面對“非轉農”新政策,一定要冷靜分析、理性判斷。先評估自身實際需求與發展規劃,長期居住、繼承宅基地或投身鄉村振興,遷回農村或許是個好選擇;
接著詳細了解地方政策,各地條件差異大,提前咨詢當地戶籍管理部門很有必要;
最后,與村委會積極溝通,獲取支持,為可能的回遷之路掃除障礙。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是你的話,愿意把戶口又遷回農村嗎?理由又是什么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補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