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臺融情錄
在巴山蜀水與寶島臺灣之間,交流的橋梁正越筑越寬。4月22日,2025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四川交流會在成都舉辦,川觀新聞特別推出3期《川臺融情錄》,邀你一起聆聽3位臺胞扎根四川發展的故事,共同見證川臺融合發展成果縮影。
60歲后的人生該是什么樣子?是安心享受退休生活,抑或是出發去更多想去的地方……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但對扎根四川多年的臺胞謝柏園而言,他的心聲是:“盡自己的努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我想做這一件事足矣。如果做好了,我會一生為之驕傲。”
來四川可以
你得答應我四件事情!
1990年,謝柏園因父親身體狀況踏上大陸土地,自此便先后在上海和北京發展。初來乍到,一切都顯得陌生而充滿挑戰,但這片廣袤的土地也悄然在他心中種下了好奇與探索的種子。
在大陸生活的日子里,他見證了大陸的飛速發展,也感受到了兩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深厚情誼。這種情誼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將他與大陸緊緊相連,也為他日后投身兩岸交流事業埋下了伏筆。
2014年,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的董事長楊麗在藝術交流活動上結識了謝柏園,并誠摯地邀請謝柏園加入濃園共事。
“當時要從北京來到四川,我其實是有所顧慮的,但是當我來到四川深入了解后,我決定要來這里。”謝柏園告訴記者,四川的發展速度與潛力讓他刮目相看。此外,謝柏園向給他拋出橄欖枝的老板楊麗提出了四點要求:“讓我來四川可以,你得答應我四件事——不要問我上班的時間,我不打卡;不要問我在哪里,我不要固定辦公;你要給我錢,支持我做想做的項目;最后,我工作的地方要有零食!”而對此,求才若渴的楊麗當即答應。于是,謝柏園便告別北京來到四川加入了濃園。
“基于自己是臺胞的身份和對兩岸關系的理解,我向公司董事長建議開展兩岸事務,助力四川與臺灣的人文交流。”謝柏園說,幸運的是,這一建議得到了積極回應,由此,他正式踏上了兩岸文化交流的征程。
我就扎根四川
把這件事做好就夠了!
2015年,濃園天圖教育館開館,當年的開館活動成為川臺文化交流的一次盛會,謝柏園邀請了包括眾多臺灣的大咖名家來到四川,為四川帶來了臺灣的文化氣息,也開啟了謝柏園投身兩岸文化交流的生涯。
謝柏園積極組織和參與各類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他參與組織的“兩岸青年巴蜀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為兩岸青年提供了一個展示創意和才華的平臺,讓兩岸青年在文化創意的碰撞中增進了解、加深友誼。“巴蜀文化周——海峽兩岸巴蜀文化交流研討會”也是謝柏園推動的重要活動之一,兩岸專家學者、文化愛好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巴蜀文化的內涵、傳承與發展。
除此之外,謝柏園還尤其注重推動川臺兩地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往來。身處濃園兩岸交流成果展示廳,謝柏園對每一幅照片都如數家珍。“很多臺灣來的學生在看到四川的現代化與國際化時,都不禁發出驚嘆。我想這一聲‘哇’,不僅僅是對建筑的贊美,更是對大陸發展的重新認知。”
謝柏園常說,四川的面積是臺灣的14倍之大,能夠在四川這片土地上做好事業,對他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成就。“我已經60多歲了,剩下的時間里,我就扎根四川,把這一件事情做好就夠了!”
最大的心愿就是祖國統一
希望能夠早日實現!
“中國有句話叫‘見面三分情’,兩岸交流,無論是招商引資還是其他方面,都需要人與人當面交流,通過這種溫度感官,將自己的想法傳遞出去,這是人與人之間認知的基礎。”在謝柏園看來,文化交流是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溝通橋梁。通過文化交流,能夠讓兩岸同胞找到共同的文化根脈,增強文化認同和民族歸屬感。同時,文化交流也能夠促進兩岸在其他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一直以來,從年輕人到老一輩臺胞,謝柏園致力于推動各年齡段的臺灣同胞與大陸進行全面交流。“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祖國統一,希望能夠早日實現。”采訪的最后,謝柏園與記者分享了自己的心愿,也表示,未來他將持續不斷地推動川臺兩地的文化交流活動,在四川與臺灣之間架起一座堅固的交流之橋,讓兩岸同胞在交流中增進了解、加深感情、凝聚共識。
來源:川觀新聞
近期視頻推薦
更多精彩請關注川越海峽視頻號
點擊下方合集
查看更多相關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