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五公司云南賓川河道治理項目部以“技術幫扶+就業增收”模式,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鋪就減貧新路徑。通過工程建設與職業技能培訓深度融合,使來自怒江地區貧困群眾實現從“苦力型就業”到“技術型增收”的轉型,繪就“治河興業富民”的鄉村振興圖景。
怒江地處“三江并流”核心區的怒江,98%為高山峽谷地貌,人均耕地不足0.8畝,交通閉塞與教育匱乏導致群眾長期困于“苦力型就業”循環。中交一航局五公司以云南賓川河道治理工程為依托,創新“三個月技能速成+長期技術跟蹤”培育方案,將工地轉化為“職業技能培訓基地”。針對怒江籍工人教育基礎薄弱的特點,項目構建“三級遞進式”培訓體系:崗前3天集中進行安全規范與技術交底,施工階段推行“1帶3”師徒制實操教學。通過“理論+實操+數字”立體培養,10余名貧困勞動力掌握格賓石籠施工核心技術,實現“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身份轉變。
一、施工現場的技術革新與技能躍升
在賓川河道治理中,項目團隊以“三步走”工藝破解施工精度難題:采用梅花形綁扎法與新型卡扣增強結構穩定性,外層以30厘米大石頭圍邊、內層用5-15厘米小石頭填縫,技術員每日巡查關鍵節點,確保工藝標準落地。為消除語言與數字鴻溝,項目推行“手機培訓通俗化”:將專業術語轉化為“位置編號”“地面高度”等“鄉音表達”,進行一對一指導軟件操作。怒江籍工人蜂國文從“綁扎鐵絲都笨拙”到熟練使用工程軟件、成為帶班班長,他計劃返鄉組建施工隊,讓更多鄉親靠手藝就業。
格賓石籠編織學習
二、從“物質幫扶”到“長效發展”的深層跨越
(一)賓川項目部以“精準幫扶+思想引領”雙軌機制傳遞央企溫度:設立“愛心物資儲備站”配送生活物資,整治居住環境并加裝防寒設施;通過“面對面”座談會、勵志教育,引導務工人員將個人發展融入企業大局。“收入增加,更學會安身立命的本事”成為扶貧班組的共同心聲。一支“帶不走”的施工隊伍逐步成型;治理后的河道提升防洪能力,串聯起生態景觀帶,為旅游業發展筑基。
成品展示
(二)云南賓川河道治理項目的價值,在于構建“技術下+生態治理+數字賦能”的鄉村振興范式;通過模塊化技能拆分(將施工技術拆解為6個獨立模塊)、“傳幫帶”擴大技術輻射,激活山區勞動力資源;將河道治理與生態產業結合,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借助數字化工具提升治理效能。
(三)蜂國文“帶老鄉學技術”的憧憬,折射出邊疆群眾對未來的期許。中交一航局五公司以央企擔當,在書寫“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這份生態答卷時,更以技術賦能照亮深山,為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的“中交經驗”。(羅燕)
成品檢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