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說起電商“僅退款”一定是繞不過去的話題,就在市場爭論不斷的情況下,僅退款終究還是成為了歷史,面對著電商的集體改變,僅退款該不該有呢?我們又該怎么看這件事?
一、僅退款正式成歷史?
據《北京商報》報道,拼多多、淘寶、抖音、快手、京東等多個電商平臺將全面取消“僅退款”,原有的“退款不退貨”申請,將交由商家自主處理。
、淘天集團方面已明確表示,“為平衡實現商家權益保護與消費者體驗提升,后續平臺將不主動介入消費者在已收到貨后的不退貨退款售后申請,由賣家先行與消費者協商處理。”其他幾大平臺尚未回應。
所謂“僅退款”,是指消費者完成網購交易后,可直接選擇退款而無需退貨,通常適用于產品質量問題較大的情況,如商品破損、功能不完整,或商家的宣傳與實際商品不符。
某些情況下,如果商家在銷售時明確承諾支持無理由退貨,消費者可因個人原因(如不喜歡、不合適等)要求申請“僅退款”,但一般需在商家規定的時間和條件內提出。
該服務自2021年由拼多多最先推出,早期應用于生鮮品類,后拓展至全品類。2023年開始,抖音、淘寶、京東、快手等各大電商平臺相繼引入,“僅退款”也成為行業標配。
淘寶天貓在去年7月率先松綁“僅退款”規則。阿里旗下1688平臺自今年3月下旬開始,已全面取消“僅退款”政策,在處理商品品質問題的交易糾紛時,根據賬號誠信情況判定,由平臺補貼受損方。京東、快手、拼多多等平臺也進行了一定優化。
二、僅退款究竟該不該有?
面對著市場的變革,“僅退款” 究竟該不該有?這一規則的變化又將對電商行業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
首先,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僅退款的出現是電商行業推動服務進一步優化、提升消費者體驗的重要舉措。在電商發展的初期,由于交易環境的虛擬性,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往往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一旦商品出現質量問題或不符合預期,消費者往往需要經歷繁瑣的退貨退款流程,這不僅增加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也影響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在這種背景下,僅退款作為一種創新的售后服務方式應運而生。它允許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后,如果商品存在問題,可以無需退貨而直接獲得退款。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簡化了消費者的維權流程,降低了消費者的維權成本,從而提升了消費者的購物滿意度和忠誠度。對于電商平臺而言,僅退款也成為了一種吸引消費者、提升平臺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其次,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僅退款模式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僅退款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了他們獲利的工具。一些消費者或組織通過虛構商品問題、惡意投訴等手段,利用僅退款政策進行套現或詐騙。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商家的合法權益,也破壞了電商平臺的運營秩序。部分平臺在未充分了解糾紛具體情況時,不經商家同意就向消費者發送“僅退款”通知,導致部分商家在責任尚未明確的情況下就損失了貨款和產品。這種一刀切的處理方式不僅讓商家感到不公,也加劇了商家與平臺之間的矛盾。商家們紛紛表示,僅退款政策被濫用后,他們的經營成本大幅增加,甚至面臨破產的風險。
第三,僅退款政策的取消可以看作是市場動態調整的一個必然過程。電商平臺需要在消費者權益和商家權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當僅退款政策被濫用,對商家權益造成嚴重損害時,平臺就需要重新審視這一政策。這一系列舉措表明,平臺意識到原有的 “僅退款” 規則在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同時,過度犧牲了商家利益,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取消 “僅退款”,將權力交回給商家和消費者自行協商,有助于構建更加公平、健康的電商市場環境,促進電商行業從低價競爭、無序競爭回歸到良性競爭,保障商家的權益。
第四,從長期來看,電商平臺必須探索并實施新的業務規則,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一方面,要繼續強化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如加快處理速度、提高透明度等;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商家的利益,例如通過優化退貨流程、減少惡意退貨現象等方式降低商家的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