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編輯|t
引言
1944年,云南滇西,松山一戰打了整整118天。中國軍人拼掉了七千多條命,才把日軍那1400多個“釘子戶”一顆顆從鋼筋地堡里炸出來。
日本人稱這場仗叫“玉碎”,其實更像“碎玉”,因為連敵酋金光少佐都被炮彈炸成了“飛灰”。日軍一個沒跑,全軍覆沒。咱們呢?是靠炸藥包和人命,一寸寸把這座“滇緬路上的直布羅陀”給啃了下來。
地堡硬得像鋼板,戰士硬得比鋼還硬
1944年5月11日,中國遠征軍與滇西日軍交火,戰場選在云南西部。遠處橫斷山脈云霧翻騰,怒江西岸的高地上,敵人已經布滿了暗堡、地堡、戰壕。日軍把那座叫做松山的高地,修成了鋼筋混凝土鑄的刺猬陣地,整整兩年時間,工事堪比地下堡壘群。
500磅炸彈命中后,內部完好無損。他們自信得很,日本第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親自到現場看試爆,眼見工事穩如泰山,他轉身拍了拍松山佑三的肩膀,說了一句:“可以守八個月。”
陣地核心在臘孟寨、大埡口、陰登山、滾龍坡幾個制高點,1400名日軍守備隊駐守。帶頭的叫金光惠次郎,炮兵出身,身手不凡。
他當年在南昌戰役上,野炮頂著中國軍隊的胸膛打,一炮炸死29軍軍長陳安寶,出了名的狠角色。他把這些陣地打通地道,修成三維立體防守系統。地堡之間互通,火力能連發,炮車直接在工事內部轉圈,不用出門就能打全山。
這些日軍不是普通兵,是日軍緬甸方面軍拉孟守備隊精銳部隊,步炮混編,重炮、山炮、高射機槍樣樣齊全。訓練水平頂尖,在步槍、火炮、負重越野三項軍中比賽中,拿了連續三年第一。火力硬,人更狠。工事里,連軍妓都安排好了幾十名,就是不打算撤。
反觀我們,中國遠征軍7000多人在這場戰斗中犧牲。從老兵到新兵,從云南本地到廣西、四川各地,打到最后換過三波人。戰斗強度大到什么程度?從5月11日打到9月7日,中國軍隊用了整整118天。敵人全滅,我們卻要一條戰壕一條戰壕去炸,用人命換來一個地堡爆炸的瞬間。
打通滇緬公路,松山就是咽喉。不破松山,援緬大后方全癱瘓。這不是奪高地,是啃鋼板。衛立煌原本設定的戰術計劃,一開始就被敵人識破。日軍截獲情報,我們每一步都在他們算好的劇本里。前十天,白打。直到6月,作戰部署全面改動,第11集團軍轉向龍陵,而松山,這顆毒瘤,還必須拔除。
敵人火力、地形、心理全優勢。我們拼的是啥?拼的是戰士往前撲倒之前,把炸藥包往自己身下一按,和敵人同歸于盡。戰斗開始前,工兵就預挖了火藥坑。一炸下去,有的地堡還得炸兩次,三次。最終日軍守將金光,被炮彈擊中,炸成碎片。
在松山,每一寸前行都要死人。這不是一句“英勇奮戰”能解釋的事,這是一場兵對炮、血對鋼的硬碰硬。
打個山頭用了仨月,還不敢說自己贏了
松山主攻作戰是從7月下旬打響,那時候前期佯攻、偵察已全面展開。進攻部隊從山腳展開陣地,沿松山南北兩翼爬行推進。
山頂一片樹叢遮天蔽日,日軍早已預設火力交叉點。中國軍隊每推進十米,就要耗盡幾小隊人。滾龍坡、臘孟寨這些高地反復易手,打到最后,一塊石頭都記得它炸飛了幾次。
松山不是一座山,是個連綿小山群,控制權不掌握在某一個制高點,而是敵人在各個子高地之間搞了火力互保。中國軍人要攻進去,不只是打下地堡,是要把藏在地下的蛛網給拆了。
從地面上看,炸藥把表層打塌了,下面是密密麻麻的掩體系統。炸一個堡,敵人從側面出擊你后排;清一個壕溝,敵人又從地道出來圍住你。整個松山,像是一個活著的怪物,打不死,還反復爬回來咬你一口。
戰役推進到8月初,中國遠征軍采用“逐堡爆破+火焰噴射器”戰術。每攻一堡,先放火焰器再投爆破筒。一組突擊隊人均壽命不到三天。
士兵得先背著火焰噴射器沖鋒,在日軍機槍下奔跑20米,才有機會點燃噴火口。一噴下去,敵人的吼聲跟鬼叫一樣,然后是爆破兵跟進,投擲炸藥包把地堡徹底摧毀。
但光靠破壞地堡不夠,日軍還在每一個堡下挖了藏糧彈的地倉。中國軍隊占下堡壘之后,必須再深入地下挖搜,把里面存糧炸藥統統清除。否則一個堡沒清完,敵人隔天就能原地復活。
8月底,松山戰役進入最關鍵的最后階段。那時候,遠征軍戰線已靠近主峰子高地,山頂地形陡峭如刃,風大草密,一顆手榴彈扔下去能被風吹回自己臉上。主峰地堡是最后一環,敵人據此仍然頑抗,甚至用自殺式火攻反撲。中國軍人硬是頂住,把敵人推進死地,逐一殲滅。
整場戰役,沒有突襲,沒有僥幸,有的只是三個月的肉搏和爆破輪番上陣。而這些細節,是每一個參戰士兵的親歷,每一張陣亡名單背后都有一座沒炸透的地堡在等著他們。
全軍覆沒的日軍,和拼光命的中國兵
1944年9月7日,松山戰役終結。日軍守軍全滅,無一生還。日本官方戰史稱其為“玉碎戰”,意思是全部打光。但這個“碎”,不是講個決絕,是事實——敵酋金光被炸碎,工事全毀、人員覆滅、彈藥耗盡。
中國遠征軍此役傷亡超過7000人。這不是戰爭中的一個數字,是在三個月里,一寸山頭一寸血的代價。每一處地堡爆炸聲之后,意味著一個連隊拼光。中國軍隊采用地雷、爆破、火焰、攻堅突擊連續作戰方式,從地表打到地下,從壕溝沖到堡壘,手里只有火藥包和血性。
日本56師團113聯隊從緬甸被調到松山,自詡為不敗王牌。戰前他們吹噓:“松山能守八個月。”結果撐了三個半月,全軍覆沒。戰爭結束,日本戰史書中稱這場為“亞洲戰場第一次徹底玉碎”,用來安慰自家士兵。這場“碎”,碎的是日軍的信心,也碎的是侵略者的幻想。
中國軍隊打贏了,但沒人在笑。松山高地上,到處是崩塌的地堡、焦黑的壕溝、散落的刺刀和成堆的遺體。后勤兵清理戰場時,有的地堡仍然冒著煙,里面是炸糊的火藥味和殘存的焦炭味。
松山一役,中國軍人打出了滇西反攻的第一錘,也徹底打通了滇緬交通線,為中印戰場重新連通做出決定性突破。日軍南線戰術崩潰,從此再無還手之力。
這場仗,不是“攻占高地”那種課本用語,這是中國士兵拿7000條命,用一百多天,在2690米的高山上,用火和血打下來的地面。那些被稱為無名英雄的兵,在工事最前線炸掉了敵人的牙,也刻下了屬于中國的勝利標記。
參考資料
松山戰役:二戰史上一筆由中國人抹下的亮色-人民網-2014年02月25日
松山戰役:中國遠征軍最慘烈的一戰-中國遠征軍網-2023-02-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