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這出肥皂劇,每天都有新劇情。
關于關稅戰,他又有了新的說法。日前他在公開場合表示,對華關稅過高,預計稅率將大幅降低,但他又強調,不會降至零,“若不同美達成協議,就按美方說的辦,美國才是定規矩的一方。”怎么說呢,這番言論說粗一點就是“又當又立”,既要護著自己的臉面,又不得不接受關稅戰打不下去的事實。但無論如何,相比起之前的氣勢洶洶,他終于算是羞答答地低頭了。
特朗普終于算是羞答答地“低頭”了
因為不低頭真不行了,正如我們之前所預測的那樣,對特朗普的反噬,正如潮水般涌來。
國內方面,繼加州之后,再有紐約州等十一個州發起訴訟,試圖阻止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作為特朗普提名的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堅持不按特朗普的意愿降息,這讓他降低政府債務負擔,提振經濟的計劃無法實現。全美多地爆發反特朗普游行示威,哈佛大學這一美國最高學府也正準備聯合多家大學,對抗特朗普對教育界的“整改”。
對外方面,除了要應對貿易伙伴的反制,與烏克蘭的談判也不順遂,澤連斯基并不怎么聽話,這使得其許下的“一天之內解決烏克蘭沖突”的政治承諾破產,更讓很多國家意識到“大哥”已經不那么好使了。此外,特朗普還要應付和伊朗的談判,同樣并不順利。
對于一個政治領導者而言,要處理好以上任意一件事,都要耗費大量精力,何況四面作戰多點出擊。某種程度上,特朗普的“軟話”是內外交困之下無奈做出的技術性妥協。
該怎么看這“一低頭的溫柔”呢?首先,特朗普親自用事實教育了那些投降主義者,你要是第一時間就跪了,沒“活過兩集”,就成了人家餐桌上的美食,而當你選擇硬剛后才發現,原來對方不過是紙老虎,他軟掉的速度甚至比你想要的還要更快。
不過,對于特朗普的“低頭”,還不能過于樂觀,要保持足夠的警惕和謹慎。一方面,作為一個“風一樣的男子”,我們永遠要以當天的特朗普為準,誰也不知道明天的他會不會推翻今天的自己。另一方面即使他當下真的決定妥協,也不排除是在內外壓力之下做出的緩兵之計,畢竟在特朗普的首個任期,中國即被列為美國的“對手”。
因為綜合各種因素來看,要想讓他真正放棄“關稅戰”,或者說放棄收割全世界非常難,這同樣是由他面臨的困境決定的。美國政府龐大的赤字和政府債務并不會憑空消失,特朗普第一個任期時他的基本想法就是靠關稅貿易等手段逼全世界掏錢給美國填窟窿,發動“戰爭”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這個矛盾解決不了,美國打“關稅戰”的沖動就不會消失。
所以可以發現,即使那些正在和美國就關稅“談判”的國家,其實也都并不是很熱情。日本首相石破茂就坦言“我并不認同不斷妥協、盡快談攏就是好的做法”,歐盟對美談判也沒什么實質進展。4月24日,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美雙方并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更談不上達成協議。在當下這個局勢下,更重要的是聽其言觀其行,現在滾燙的球給到了特朗普這邊,誰著急踢誰知道。
俗話說,百因必有果,數十年霸權主義的紅利吃盡以后,一場現實中的“天人五衰”正在上演。因,不是一天種下的,果,也很難在一天嘗盡,在歷史的進程中,我們邊走邊看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于永杰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延伸閱讀
面對美國在對華貿易談判上頻繁造勢,中國始終堅守原則,堅決拒絕被美方左右節奏。
美媒《華盛頓郵報》24日報道稱,盡管特朗普政府的近期涉華表態呈現“降溫”趨勢,釋放出更溫和的和解信號,以尋求迅速解決與中國的貿易爭端,但中方并未隨美方意圖亦步亦趨,沒有搭理美方這種自找臺階的行為,而是以冷靜態度等待華盛頓明確其具體訴求,用實際行動詮釋“美方若打關稅戰,中方奉陪到底”的堅定立場。
美媒觀察發現,中國抵抗美國貿易霸凌的行動仍在持續,并未因美方降調而有所松懈。面對高達三位數的荒謬美國關稅,中方對波音飛機接收按“暫停鍵”,削減了美國大豆的采購量,并暫停了向美國買家發運中國制造的商品。中國在稀土礦物等關鍵原材料的對美出口量也在繼續下降。
在官方表態層面,中國外交部在周四的最新回應中鄭重辟謠,否認中美已接觸談判,并再次強調北京不會在美國的壓力下進行談判,雙方對話必須是平等、尊重、互惠的,絲毫不給美方虛張聲勢的機會。
香港大學金融學講座教授陳志武對《南華早報》表示,特朗普宣稱“中美很快將達成貿易協議”,符合他一貫憑空造牌、張嘴就來的風格,“實際上,中美之間的關稅談判尚未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或變化。特朗普此舉,不過是向中國釋放信號的一種手段。”
“他越這樣說,就越表明美方有多著急。當下,特朗普及其團隊面臨著壓力,而中國方面卻沒有表現出任何急躁的跡象。”他補充道。
當地時間4月23日,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講話 美媒視頻截圖
《華盛頓郵報》分析指出,中方的強硬姿態,彰顯出即便面臨經濟挑戰也絕不向美國妥協的決心。而近期中國經濟數據持續向好,更為中國堅持立場、破釜沉舟增添了底氣。
報道稱,近期跡象顯示,中國去年年底推出的經濟刺激措施開始奏效,今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出預期,同比增長5.4%。
4月16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美國加征高額關稅會對中國經濟和外貿帶來一定壓力,但他強調這“改變不了中國經濟持續長期向好的大勢”。
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的咨詢公司Sinology的首席執行官羅斯曼(Andy Rothman)對美媒直言不諱道,任何認為中國經濟遭重創的華盛頓決策者都嚴重誤判了形勢。
“對于關稅戰可能帶來的痛苦,中國的承受力比美國更強,”羅斯曼繼而發出靈魂質問:“美國人有這么多的消費品,卻沒有現成的替代品。花兩倍的錢為孩子買鞋,美國人愿意嗎?他們有這個能力嗎?”
文章還提到,美國波音公司的飛機接收問題。這也是本周最受關注的貿易摩擦表現之一。
據參考消息援引外媒報道,波音公司首席執行官凱利·奧特伯格23日證實,由于美中貿易戰,中國已停止接收新飛機。世界最大的飛機租賃公司愛爾開普公司預測表示,如果美國繼續加征關稅,波音公司的市場份額將會大幅萎縮。
中國已停止接收波音飛機
《華盛頓郵報》認為,這或將影響中國發展本土大飛機產業的進程。不過,在行業數據提供商OAG Aviation的區域銷售總監馬尤爾·帕特爾(Mayur Patel)看來,中國不會坐以待斃。
“中國人有自己的抱負。我不會排除任何可能性。”他提醒道,“當他們(中國)開始自主研發時,他們會非常認真地對待這件事。”
在特朗普政府急于推進貿易談判的背景下,《華盛頓郵報》也關注到,中國加快了與東南亞及其他貿易伙伴的外交接觸,希望建立起反對美國單邊欺凌的統一戰線。
歐盟已表態,拒絕與美國聯手“孤立中國”。歐盟方面4月22日表示,美歐關稅談判與中歐關系無關,歐盟對華政策仍將“保持不變”,歐盟不會對華脫鉤。
日美即將舉行第二輪關稅談判之際,彭博社24日也援引日本官員消息稱,鑒于日中貿易關系的重要性,日本計劃抵制特朗普針對中國組建貿易集團的任何努力,日方不希望被美國拉入貿易上“聯合遏華”的陣營中。
全球商界也在打破觀望,用行動“投下對中國的信任票”。來自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的汽車、醫藥、化學等多行業企業,近期紛紛宣布新的在華投資,其中包括豐田、日產、西門子、巴斯夫等行業巨頭。
美國關稅霸凌不得人心,中國強硬反制合情合理。中方的態度始終非常明確,一再強調這場關稅戰是由美方發起的,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如果美方真的想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就應當停止威脅訛詐,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同中方進行對話。
一如《紐約時報》所言,近一段時間以來,白宮方面不斷暗示宣稱,中國正在尋求開啟談判,找到終止關稅的方法。然而,事實卻是,中方采取的策略似乎是靜靜在一旁看特朗普“表演”,觀察他吃下自己種下的苦果后會有多么痛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