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貴陽》推出第六十八期:
這所學校
走出了貴州革命志士的半壁江山
走進貴陽,讀懂貴陽。
在貴陽市南明區中華南路14號,高樓大廈環繞之中,一座木質結構的復古四合院靜靜矗立,它就是達德學校舊址,默默訴說著貴州近代教育與革命的風云過往。
達德學校的歷史可追溯至元代,最早叫南霽云祠,后改稱忠烈宮。
1901年,黃干夫、凌秋鶚、賈一民等30余人在忠烈宮成立算學館,這是貴州最早研究自然科學的團體。兩年后,算學館擴大為達德書社。到1904年,達德書社創辦民立小學堂,成為貴州私立學校的開端。之后學校不斷發展,1912年正式定名為達德學校。“達德”之名,取自《中庸》中的“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意思是要培養有智慧、有道德、有勇氣的人才。
自創立之初,達德學校就走在時代前頭,敢于破舊迎新。它最先打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提倡“女權”,推行婦女不纏足的“天足運動”,還招收女生,并聘請貴州首位女教師董趙德瑩授課。
1915年,袁世凱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達德師生義憤填膺,在校內立下“勿忘五月七日”碑,銘記國恥。
從1911年至1925年,黃齊生與達德校友、師生們一道,先后編寫并推出了多部進步話劇,如《亡國恨》《共和鑒》等傳播新思想。
抗戰時期,達德學校成為貴陽抗日救亡活動的中心。“貴陽教職員抗日救國會”在此成立;八路軍駐貴陽辦事處也曾設于此;校內還組織了“筑光音樂會達德支隊”,創辦《新生》刊物宣傳抗日。
達德學校堪稱革命志士的搖籃,為中國革命事業立下大功。一批批愛國革命志士從這里走出,奔赴祖國各地,投身時代洪流。
王若飛在旅歐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中央第一任秘書長,重慶談判時與毛澤東、周恩來同為中共代表。他的舅舅黃齊生,被毛澤東贊為“共產黨最艱難的時候,黨外人士同情、愛護黨最早的一人”。達德學生袁咨桐,16歲就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此外,中共貴州省工委成立后,在達德學校發展組織,李策、嚴金甡、吳學禮等20多位烈士都是從這里走出去的學生。
如今,達德學校舊址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它不只是一所學校舊址,更是貴州教育發展的見證、中國革命歷程的縮影。它時刻提醒著我們要銘記歷史,傳承革命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文字/拍攝:楊阿敏
AI數字人主播:馬錚
設計/剪輯:林虎 曾玉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