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腫瘤發病率的持續上升,腫瘤防治已成為公共衛生領域的重要課題。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能力、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以及構建全周期管理的防癌抗癌新生態,成為當前腫瘤防治工作的關鍵。
在2025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百姓健康頻道、陸士新醫學基金會和醫學論壇網聯合主辦 “2025中國腫瘤防治創新生態圈” 系列論壇。4月23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專場重磅上線,本次論壇邀請石遠凱、田艷濤、袁芃、劉雨桃、王黎明五位權威專家齊聚,圍繞 “全鏈條技術轉化與區域標準化診療網絡建設”主題,從多學科協作、創新技術應用、基層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等多個維度展開深入探討,分享前沿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
丨多學科協作:提升腫瘤診療精準化與個體化水平
在腫瘤診療環節,多學科協作模式(MDT)成為提升診療效果的核心策略。石遠凱教授指出,MDT通過整合不同科室的專家資源,為患者制定個體化診療方案。以淋巴瘤MDT為例,每周定期召開會議,匯集內科、放射治療科、病理科、影像診斷科等多學科專家,共同討論疑難復雜病例,實現更全面的病理診斷解讀、更精準的影像療效評估以及治療規范與學術前沿的充分交流。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患者的轉診效率,還優化了治療流程,提升了診療決策的科學性和一致性。
田艷濤教授介紹,微創技術已成為胃癌外科治療的主流,早期胃癌通過內鏡手術(如黏膜剝離術或切除術)即可達到治愈效果,治愈率高達95%以上。對于進展期胃癌,微創手術與圍手術期治療相輔相成,形成綜合治療策略。偏早期患者可直接進行腹腔鏡或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而分期較晚的患者則先接受新輔助化療,通過化療縮小腫瘤體積、減輕淋巴結轉移,再進行微創手術。術后根據病理結果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輔助治療。MDT在患者治療全程中密切協作,包括影像診斷科、外科、病理科、化療科等,共同為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確保治療的科學性和連續性。
劉雨桃教授進一步強調,在肺癌診療中,規范化與個體化相結合至關重要。盡管有完善的指南和專家共識,但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存在差異,如病理類型、基因型、年齡、身體功能狀態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治療決策,即使是病情相近的患者,由于個體差異,治療方案也可能截然不同。例如,年輕患者和老年患者在治療方案的選擇上可能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種藥物,劑量強度和給藥方式也可能因人而異。因此,在規范化的基礎上,針對個體差異制定精準治療方案是提升療效的關鍵。
王黎明教授從全周期管理的角度指出,過去腫瘤治療存在“鐵路工人各管一段”的問題,導致患者在不同治療階段缺乏有效銜接。如今,通過全程管理理念,醫生需要在患者治療的每個階段持續追蹤,確保治療的連續性和有效性。王黎明教授以晚期肝癌治療為例,指出通過優化藥物副作用管理,患者的生存期得以顯著延長。全程管理不僅關注患者在醫院的治療過程,還包括出院后的康復指導,避免患者因錯誤的康復觀念導致病情惡化。
丨技術融合創新:推動腫瘤治療突破與風險可控
在技術融合創新方面,免疫治療、靶向治療以及抗體耦聯藥物(ADC)等療法及其整合應用,為腫瘤治療帶來了新的突破。
袁芃教授指出,在乳腺癌治療中,技術融合推動了精準治療的發展。通過靶向治療與放療的聯合應用,尤其是針對腦轉移患者,能夠突破血腦屏障并提高療效。免疫治療與放療的結合,通過釋放腫瘤新抗原,增強了治療效果。同時,精準管理體系的構建,包括個體化治療方案和動態監測技術(如ctDNA和MRD檢測),能夠更早預測腫瘤復發。多模態整合平臺的建立,結合影像、基因組學和病理學數據,為臨床提供了更全面的腫瘤特征信息。未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將進一步助力乳腺癌的精準治療,實現疾病的可控和治愈。
石遠凱教授指出,在腫瘤治療中,耐藥問題一直是制約療效提高的關鍵瓶頸。以淋巴瘤為例,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在標準一線治療后,仍有30%到40%的患者會出現復發或難治性病程。近年來,針對復發難治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取得了顯著進展,如抗T細胞療法、雙特異性抗體療法和抗體偶聯藥物等。其中,CAR-T細胞療法的完全緩解率可達60%以上,雙特異性抗體的療效與CAR-T細胞療法相當。這些創新療法為突破癌癥耐藥瓶頸帶來了希望。在肺癌治療中,隨著靶向藥物的不斷迭代,雙特異性抗體、抗體偶聯藥物以及免疫治療的新型聯合用藥方案正在積極探索中,有望為患者帶來更多突破性治療選擇。
劉雨桃教授介紹,免疫治療在肺癌領域發展迅速,不僅單藥治療效果顯著,還通過與化療、抗血管生成治療等聯合應用,進一步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她指出,免疫治療與抗血管生成藥物的聯合應用,能夠進一步延長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此外,ADC藥物通過精準靶向腫瘤細胞,減少了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展現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王黎明教授從肝膽外科的角度強調了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對于中晚期肝癌患者,通過放療、靶向藥物治療、免疫治療以及介入治療等綜合手段,患者的生存期顯著延長。他以肝癌合并門靜脈癌栓的患者為例,指出通過綜合治療,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可延長12~16個月。這種多學科協作模式打破了傳統治療的局限,充分發揮了各種治療方式的優勢。
丨基層能力提升: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基層醫療機構作為腫瘤防治的第一道防線,其診療能力直接影響縣域患者的救治質量。王黎明教授指出,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基層醫院與上級醫院在醫療水平上存在差距。為此,國家癌癥中心通過技術培訓、遠程協作等方式,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例如,開設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超聲引導下消融等培訓班,面向基層醫院醫生進行技術培訓,提升他們的治療理念和技術水平。通過這些培訓,許多早期和中期偏早的腫瘤患者已經能夠在本地獲得高質量的治療,無需再長途奔波到大城市就醫。
田艷濤教授也強調了基層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他指出,國家層面提出將腫瘤常規治療留在縣域醫院完成,這需要國家癌癥中心等頭部醫療機構對基層醫生進行培訓,推廣腫瘤多學科協作理念。通過上下聯動,提升縣域醫院的腫瘤綜合治療能力,不僅需要培訓外科醫生,還需要提升病理醫生、影像診斷醫生、內鏡醫生等多學科團隊的綜合水平。
袁芃教授從乳腺癌治療的角度指出,提升基層醫院同質化水平是減少城鄉醫療差距的關鍵。通過建立標準化框架、質量控制以及遠程多學科診療等手段,可以提升基層醫院的診療水平,使患者在基層醫院也能獲得優質的醫療服務。通過遠程醫療技術,基層醫院可以與上級醫院實時聯動,共享病理診斷、影像診斷等資源,提升基層醫院的診斷水平。
丨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創新模式
在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方面,專家們提出了多種創新模式,旨在提升基層醫生的能力,推動腫瘤防治的同質化發展。
石遠凱教授指出,為推動腫瘤內科技術轉化,需培養既懂臨床又熟悉科研的復合型人才,并依托重大科研項目加強多學科協作與平臺建設,促進臨床問題向科研命題轉化,推動科研成果落地應用,構建良性循環的技術轉化生態體系。袁芃教授強調,要通過建立標準化框架和質量控制體系提升基層醫生能力,利用遠程醫療技術構建三級聯動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同時鼓勵基層醫生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并學以致用。王黎明教授提出,針對基層醫生的不同需求開展多維度培訓,包括基礎知識、技術講解和治療理念進修,并通過非盈利方式推廣教材和培訓資源,助力基層醫生技術水平提升。這些創新模式有助于縮小城鄉醫療差距,推動腫瘤防治事業全面發展。
丨未來展望:技術創新與資源整合助力腫瘤防治
在訪談最后,專家們對未來腫瘤防治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石遠凱教授指出,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遠程醫療等現代手段,可以提升早篩、診斷、治療的標準化和智能化水平,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廣泛共享。同時,通過資源整合,鼓勵多中心臨床研究和統一診療規范,推動大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的合作,縮小區域間的診療差距。
袁芃教授強調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近年來我國在生物制藥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先進技術的轉化應用,提升我國在國際腫瘤防治領域的影響力。我國在乳腺癌治療領域的研究成果已經得到了國際認可,未來需要進一步推動這些成果在基層醫療機構的落地應用。
田艷濤教授展望了微創外科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結合。他指出,AI技術有望進一步提升微創手術的精準性和安全性,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影像學技術,實現對腫瘤的精準診斷和治療。AI技術可以通過分析患者的影像學資料,提前預測腫瘤的復發風險,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丨結語
本次特別節目通過專家們的深入探討和經驗分享,展示了腫瘤防治領域的創新實踐和發展方向。通過多學科協作、創新技術應用、基層能力提升以及資源整合等多方面的努力,有望構建一個更加高效、精準、同質化的腫瘤防治體系,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推動我國腫瘤防治事業邁向新的臺階。
來源:CHTV百姓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