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成煥犧牲時穿的草鞋。圖片來源:八路軍太行紀念
觀看相關視頻技術支持:李連杰
太行烽火(紙本水墨,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中國美術館藏)王迎春 楊力舟作
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的展廳里,一盞射燈靜靜照著一雙草鞋——磨損的鞋面、斷裂的棉線……那些深褐色的斑痕,是24歲的八路軍第772團團長葉成煥流下的熱血。
這雙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草鞋,將人們的思緒帶回1938年春天。1938年4月,日軍調集重兵,分9路向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大舉進犯,遭八路軍頑強抗擊。葉成煥率第772團與兄弟部隊在武鄉以東的長樂村將東撤的日軍大部截住,至16日17時將被圍困于河谷里的日軍基本殲滅。這時,有千余敵人從遼縣來援。葉成煥跑上一個高坡觀察敵情,完全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突然,一顆子彈擊中他的頭顱。他留在人間的最后一句話是:“隊伍,隊伍呢?”
葉成煥下葬時,朱德總司令專程從八路軍總部趕到山西省榆社縣郝北村,與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副師長徐向前等一起為他送行。之前,民兵隊長董來旺發現這位屢立戰功的英雄團長腳上,竟是一雙浸著鮮血的草鞋。這個山區漢子再也忍不住淚水,脫下自己的布鞋,為葉團長換上……
這雙草鞋從此成為當地百姓心中珍貴的“紅色信物”。它不僅承載著一位鐵血戰將的生命絕唱,更見證了八路軍將士在那段艱苦歲月里踏出的勝利之路。
為了走出這條路,人民軍隊走過萬水千山,從瑞金走到太行山。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想象,非獨團長葉成煥,就連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這位八路軍的高級將領,竟沒有一雙像樣的鞋子。一天傍晚,磚壁村干部邀請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參加軍民聯歡活動。左權剛從黃崖洞兵工廠翻山越嶺趕回來,便一瘸一拐地跟著大家走。村干部定睛細看,只見左權腳上的一雙布鞋前后開了花,鞋底磨得只剩下半截,兩個大腳趾血淋淋的!
這樣的鞋、這樣的腳,扎扎實實踩在太行山上。朱德帶領干部戰士在蛟龍坡開荒的身影,是太行軍民熟悉的畫面。他堅持與戰士同領生產任務,每日黃昏弓腰澆水,指甲縫里嵌滿泥土。
當時,朱老總已經年近六旬,戰士們想替他多刨幾壟地,卻被他笑著制止。炊事員特意為他熬的小米粥,被他倒進摻著野菜的大鍋,與戰士們共食。當川中老母托人捎來家書,這位統率千軍萬馬的總司令竟拿不出贍養費,只得致信舊友求援:“十數年實無一錢,即將來亦如是……”
這樣的鞋、這樣的腳,穿鑿世界上最堅硬的石壁,開辟出官兵“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的堅守。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里,還陳列著一口當年八路軍總部廚房的行軍鍋,鍋底鋦著大大小小11塊鐵補丁。這口鍋是官兵從長征路上一路背過來的,曾經容納過今天人們難以想象的、可以稱之為“食物”的東西——樹皮、草根、谷糠、田鼠、昆蟲……人民軍隊官兵改天換地、浴血奮戰的能量,就是這些“食物”提供的。
荊棘叢莽中,有人在前面走,后面一定會有人緊緊跟上。當葉成煥烈士的草鞋染血落地,武鄉百姓連夜趕制千層底布鞋送往前線;當左權露著腳趾的布鞋踏過清漳河畔,太行母親們正用乳汁和米湯哺育八路軍遺孤。那時,僅有14萬人口的武鄉縣,有9萬余人參加了各種抗日救亡組織,1.4萬余人參軍參戰,捐獻49萬雙布鞋。人民群眾最大的希望,就是子弟兵永遠這樣走下去!
將帥補丁衣,士卒草鞋印。那些鞋底密布的針腳,是太行母親們飽含深情一針一線納就的。其中蘊含著人民群眾“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塊布用來縫軍裝”的赤誠,也激勵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挺起抵御外侮、保家衛國最硬的脊梁。
太行山高,可以呼遠。一支軍隊走過的路,縱然有千山萬水,但在子弟兵的心中,就是“一個腳印踩在另一個腳印前面”的執著魂魄。后來,鄧小平的孩子們問他長征是怎么過來的,他就講了三個字:“跟著走。”問他在太行山堅持抗戰做了些什么,回答只兩個字:“吃苦。”談到劉鄧大軍在解放戰爭中的戰績,也是兩個字:“合格。”
作者:嘯 劍
來源:解放軍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