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近年來,和縣善厚鎮始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運用和文化、善文化的內涵和精髓,不斷將新時代“六尺巷”精神融入基層社會治理,以小切口撬出一條黨建為基、禮讓潤民、法治發力的基層善治之路。
突出黨建為基,構筑治理“新格局”
堅持黨建引領,全面構建“鎮黨委+村黨組織+網格黨員”的責任鏈條,實施“書記領辦、班子協辦、黨員參與、網格員沖鋒”的治理機制。
聚焦治理難點、堵點、痛點問題,創新“書記抓項目,抓書記項目”機制,推動“一把手”主動下沉一線“接診問脈”,以帶頭研究、靠上指導、集中攻堅推動項目抓在日常、融入經常。每年舉辦“互看、互評、互學”村居擂臺活動,采取“實地看、組織講、大家談、領導評、跟進做”等形式,推動8個村(社區)黨組織在互看中拓視野、在互評中知短板、在互學中促成長,不斷促進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和發展力的“雙提升”。常態化開展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隱患整治、矛盾糾紛化解等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員的“軸心”作用,實現黨建優勢與網格化管理服務在基層治理中深度融合。
強化“禮讓”潤民,拓寬治理“新境界”
鼓勵群眾用身邊人解身邊事,在基層培育“禮讓之風”,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用好五老鄉賢、好人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結合“板凳會”“飯桌會”等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明的事例,在“聽、辨、勸、鑒、讓”中推動矛盾在“禮讓”中就地化解,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和”氣;結合“和美積分超市”建設,探索將禮讓相助、服務利他、共建共享等好人好事內容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和群眾文化活動,化積分兌換為以“德”換“得”,引導域內群眾形成“謙和禮讓、互諒互讓”的向善氛圍;依托“善風講堂”“好人工作室”等載體,以“禮讓行為”為加分點,著重選樹培育、宣傳推廣“禮讓”“講和”等先進事跡,持續開展村內表彰宣講,以榜樣力量擦亮“善治躍進”新名片。
秉承法治發力,提升治理“新質效”
將德法共治作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抓手,推動形成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的良好局面。
組織鎮司法所、派出所、綜治中心等部門,通過法治宣講、黨員大會、老年課堂等途徑,開展“掃盲式”普法風暴,強調婚姻糾紛、民間借貸、勞務工資等調解案例,引導村民運用法律法規維護權益,合法依規解決訴求。2024年以來,共開展法治宣傳14場,惠及1000余人。大力培養“法律明白人”、學法用法示范戶,通過以賽代培讓包片干部熟悉村、社區法律顧問制度。動員基層法律工作者和司法所工作人員擔任村級法律顧問,全力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以派出所為“主體”,鎮綜治中心與司法所為“兩翼”,緊盯重要節點,開展不間斷巡邏模式,并鼓勵黨員群眾加入日常巡邏志愿者隊伍,持續加大對周邊學校、主要街道等重點區域防控力度,集中排查梳理各類風險隱患,及時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下一步,善厚鎮將繼續講好“六尺巷”故事,承載古人的歷史智慧,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張吳禮讓”典故中汲取精神營養,讓“善文化”種子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以黨的建設為統領,深度融合“法治、德治、善治、自治”,四治并舉,同頻共振,譜寫基層社會治理新篇章。(方涵靜 王智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