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4月22日是第56個世界地球日。當天,貴州大學《史前貴州》科普團隊攜國家級優秀科普圖書《史前貴州》及多件古生物化石標本走進貴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課堂,通過VR復原、化石顯微觀察等方式,沉浸式為該校師生開啟一場“穿越5億年”的地球科學之旅,揭開貴州作為全球三大寒武紀化石寶庫之一的演化密碼。
科普課堂現場。
科普大課堂以恢弘的地球史詩開篇。作為貴州省第八屆科普工作先進集體,該團隊以生動的圖文、視頻、音頻等科普作品,從46億年前地球誕生的混沌初開,到5.4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璀璨瞬間,生動勾勒出貴州大地上的生命演化長卷。
現場觀眾踴躍互動。
在震旦紀(6.35-5.41億年前),貴州還沉睡在特提斯洋底,甕安生物群的微體化石卻已記錄下地球最早的多細胞生命跡象;到志留紀(4.43-4.19億年前),當陸地植物剛剛開始征服地表,黔東南的凱里生物群已經上演著遠古海洋的生存史詩;而三疊紀(2.52-2.01億年前)的盤縣動物群,則見證了貴州從滄海變為桑田的壯麗變遷……
現場化石展示。
這場穿越時空的科普盛宴,還特別揭示了貴州作為“遠古生命檔案館”的獨特價值:在關嶺化石群,2.2億年前的海百合依然保持著死亡瞬間的優雅姿態;在興義動物群,貴州龍化石完美保存了爬行動物向海洋適應的關鍵特征。每一塊巖石都是地球歷史的書頁,每一處化石都是生命演化的路標。
學生在觀察化石。
現場老師們細致生動的講解,激發了學生對貴州這片土地前所未有的好奇。在自由提問環節,大家爭先恐后提出自己的疑問和想法。有的學生對貴州地質變遷的復雜過程感到困惑,有的學生對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條件產生了濃厚興趣,詢問如何在現代環境中尋找到類似的化石;還有的學生則對貴州生物群中的特殊物種表達了極大的好奇。老師耐心地一一解答,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更激發了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和興趣。
學生向科普團隊的老師請教問題。
隨后,現場師生們還近距離觀察了團隊帶來的眾多巖石標本,他們贊嘆自然力量的強大,感慨生命演化的奇妙,思維的火花在禮堂的上空綻放。“地球很大,世界很美,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需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大腦,不停地探究它的奧妙。”聽完講座,大家由衷發出感嘆。
本次活動留影。
“本次講座是貴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推出的‘高校智慧潤附中 五育融合啟新篇’正誼講堂系列品牌活動之一,旨在構建一個高校與附中協同發展的創新平臺。”貴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希望通過舉辦此類活動,不斷強化德育引領作用,利用智慧啟迪來增智、文化浸潤來育美、實踐創新來強體、責任擔當來培勞,致力全方位打造大中小學一體化的育人新模式。(文/于珈歆、唐琦 圖/胡文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