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位于美國猶他州北部的一處導彈試驗場近日發生強烈爆炸,一棟建筑物被毀。報道稱,警方表示,目前尚未收到關于爆炸現場人員傷亡的報告。當地政府建議居民避開該地區,官員們仍在調查該事件。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是美國五大軍工巨頭之一,據報道介紹,該公司主要業務為生產和測試固體火箭發動機。
當日晚些時候,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發布聲明稱:“今天上午,我們位于猶他州普羅蒙托里的工廠內有一座建筑發生了一起事故,我們正在努力查明原因。在建筑內或附近工作的員工均已確認安全,目前沒有重大人員傷亡的報告。”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一位發言人拒絕透露更多信息,也不愿說明被毀建筑的功能及其是否參與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生產。諾斯羅普公司的創新系統部門前身為軌道科學公司,目前占據了美國固體火箭發動機產能的近90%,為美國空軍、NASA和商業航天發射活動提供支持。
導彈試驗場爆炸發生后的殘骸(資料圖)
美國軍方以“涉及機密”為由,封鎖了事故調查的詳細信息,這引起了外界對公司及軍方反應的種種猜測,也讓人們對此次事故的真實影響充滿疑慮。“哨兵”洲際彈道導彈被視作美國陸基核威懾力量的核心支柱,旨在逐步取代已經服役超過50年的“民兵-3”導彈。2020年項目啟動之際,五角大樓滿懷雄心壯志,宣布計劃投入800億美元,在2030年之前部署400枚全新類型的導彈。然而,實際情況與計劃相差甚遠。由于成本嚴重超出預期,到2025年,項目預算已暴漲至1410億美元,較最初計劃高出81%。
若繼續推進,最終支出可能會接近甚至超過2000億美元。除了導彈本身的研發與制造,哨兵項目的開銷還包括了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射場的改造、訓練設施的建設、以及安全系統的升級等多個方面。這些設施的建設不僅涉及到復雜的工程技術,還涉及到高昂的維護成本。因此,整個項目進度繁瑣且難以控制。盡管如此,哨兵洲際導彈項目依然是美國核威懾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為了保持核威懾力量的優勢,美國需要盡快完成哨兵導彈的研發和部署,確保在未來的戰略對抗中能夠繼續占據上風。
“哨兵”火箭發動機進行點火試射(資料圖)
截至目前,“哨兵”導彈連一枚完整的樣彈都未能生產。設計階段的技術難題遲遲未解,導彈的可靠性和性能指標仍停留在理論層面。美軍現有450座“民兵”-3導彈發射井無法直接適配“哨兵”導彈,需要大規模重建。這一工程不僅耗資巨大,還因生產能力不足而進度緩慢。美國在固體火箭發動機領域的生產高度依賴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缺乏競爭對手和備用供應商。這種壟斷格局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也埋下了巨大風險。此次爆炸對“哨兵”項目無疑是雪上加霜,項目進度可能進一步推遲數年。
近年美國軍工事故不在少數。比如,2024年,美國通用動力軍械與戰術系統公司位于阿肯色州的一家工廠發生爆炸;以及美軍在范登堡空軍基地試射“哨兵”洲際導彈運載火箭,僅飛行11秒就炸了。這些事故都暴露出美國軍工產業頑疾,五大巨頭瓜分90%軍費,缺乏競爭催生技術惰性和安全疏忽;人才青黃不接,年輕工程師流向金融泡沫行業,導彈研發依賴“銀發族”,技術傳承斷裂;利益集團綁架國家,軍工企業通過游說操縱政策,項目超支反而成為“要錢籌碼”。
導彈發射(資料圖)
這些事故不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更暴露了美軍工企業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巨大漏洞。美國長期以來不斷加大軍事投入,頻繁進行軍事行動和軍備擴張,試圖維持全球霸權地位。然而,這種過度依賴軍事力量的做法,不僅加劇了國際緊張局勢,也給美國自身帶來了諸多安全隱患。此次導彈試驗場爆炸事件,正是這些問題積累的一次集中爆發。
其實美國海軍保有的“二次核打擊”力量也開始顯示出“不靠譜”的苗頭了。原本計劃于2026年開始取代現役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的下一代裝備,即“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首艇已延遲至“不會早于2030年交付”,2號艇和3號艇也分別延遲到了“最早在2032年和2034年才能交付”。此時的白宮方面和五角大樓的心情會是如何呢?或許不少美政府官員和軍方高級將領,都會在心中暗暗祈禱一句: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部隊可別再出叉子,不然這‘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就真快廢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