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臺上、法槌敲響,明察秋毫、定分止爭,在撲朔迷離的訴辯中斷是非、理曲直,是她的日常,她就是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區人民法院白狄莎。如何做一名人民滿意的好法官?她無數次在心靈深處叩問,也是她追求且努力探尋的目標。
澗西法院 白狄莎
審判,讓群眾感受到溫度
用理解心結
件件小案關乎民生,樁樁小事連著民心。白狄莎始終秉持“如我在訴”的法治擔當,努力把暖民心的“小案”辦好,把順民意的“實事”辦妥,讓人民群眾感受司法溫度。
她在辦理一起追償權案件中,當了解到被告為聽力障礙者時,她特事特辦,改變以往的溝通方式,通過發短信加微信的形式與被告取得聯系。“多溝通多跑腿”,在之后的工作中,經過與被告150余條微信溝通和數十次外勤的走訪,最終為聽力障礙的當事人爭取到最優方案,解決生活困難。“白法官,您真心為我著想,解決了我的難題,謝謝您!”這位當事人用他特殊的方式表達了深深謝意。
像這樣的案子還有很多,案件辦理中,她總是用自己的真心、愛心、耐心、誠心對待群眾,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向當事人闡述法律知識,用最便捷的方式為當事人解決問題。
用情紓困境
法院要積極回應“效率”這一期盼,既要讓當事人感受到司法溫度,也要讓當事人感受到司法速度。
在辦理涉企案件中,她考慮到案涉標的巨大,且雙方當事人流動資金均比較緊張,案件辦理周期過長必然會對兩家企業的正常經營產生不利影響。根據閱卷獲取的信息,結合審判經驗,因案施策,定制最優的溝通方式和糾紛解決方案。她采取“邊調解邊履行”的方法,極大提高辦案效率,同時也減輕了當事人奔波訴累。
最終使雙方當事人在一個月內,對這起高達3000余萬元的案件達成了和解,實現了大部分已履行的良好效果,避免強制措施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造成影響。
用法化矛盾
“群眾的司法期盼在哪里,我的司法服務就跟進到哪里”,她主動將自己嵌入基層社會治理鏈條,唱響基層社會治理的共治“和聲”。
張某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2013年時為了“理財”,將積攢多年的養老錢20余萬元轉入了被告馬某賬戶。
2024年年初老太太因身體不適需要用錢,便向馬某催要錢款。未果后,張老太將馬某訴至法院。馬某稱,其賬戶確實收到了張老太轉入的錢款,但其只是代收,已將款項轉賬至孟某賬戶,孟某才是實際用款人,追加孟某為第三人。孟某稱其當前經濟困難,一次性無法償還全部款項。
為實現案件實質性化解,減少當事人訴累,白狄莎采取“面對面背靠背”的方式,提出了案涉款項分期履行、馬某承擔連帶責任、先交付一部分款項,剩余款項分期履行,最終案件得以圓滿化解。
法施于人,雖小必慎,早已成為白狄莎篤行不變的信念。每天辦理看似“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案件,其實背后都包含著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我要用愛心、細心、責任心,用心、用情為當事人排憂解難,踐行一位人民法官的神圣職責和使命。”對今后的奮斗她愈加堅定。(趙志剛 吳琰)
【編輯 瀅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