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世界最良心的價格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只要涉及到公共服務這一塊,為什么中國的價格就能打到非常低?
過去二十年,中國人以非常低廉的價格享受到了優質的公共服務。無論是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水電氣,出行的高鐵、地鐵,還是大學學費,價格都堪稱是世界良心。
比如電價,長期處于國際較低水平。截至2024年,我國居民電價平均為0.531元/每千瓦時,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58.6%,工業電價也是不到全球平均價的六成。
更夸張的是水價,很多城市甚至多年成本倒掛,堪稱白菜價。據國際水協會的調查,用水100m3以內時,我國城市平均用水價格排在世界倒數。最貴的北京等地,也不過五六塊一噸。
就拿水來說,雖然說隨處可見,但中國非常缺水,一方面因為氣候條件的差異導致分布不均,或者是地質原因導致飲用水較少,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在人均資源緊缺的情況下,還能保障人人都有水用,人人都用得起,背后是中國持續不斷地投入供水基建。
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南水北調。2002年,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南水北調正式啟動,堪稱全世界最大的供水基建工程只為解決一件事——水資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讓缺水地區的群眾也能隨時用上干凈水。
三條調水線路貫通長、黃、淮、海四大河流,中部、提漢江之水匯于丹江口水庫、自流北上,跨越 600多條河流,建起世界最大的渡槽群,號稱水路立交!讓長江之水也可天上而來。
東部自揚州江都水利樞紐,抽引長江下游之水,建起世界最大的泵站群, 13 級泵站將水逆流北上,聯通京杭水路。
在陜西,為讓引漢江之水,越秦嶺之險,解渭州之困,在黃金峽水庫,將水抬高 100多米,在秦嶺山上鑿穿 98 公里隧洞,送水入渭。
2014 年河南大旱,豫南一百多萬人即將面臨無水可用之困。南水北調干渠,向白龜山水庫緊急調水 5011 萬立方米,平頂山成為中線工程第一座受益城市。
2017 年,通過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向北方 50余條河流及地下水回填,補水超 100億立方米,白洋淀淀區面積擴大到近 300平方公里,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區水位首次止跌回升。
到今天,南水北調累計為北方送去 720億立方米水源,相當于 5143 個西湖水量,沿線 7 省市超 1.76 億人從中受益。
中國在供水基建方面的投資規模持續擴大。2024年水利工程總投資預計超過15000億元,顯示出中國對供水基建的高度重視和巨大投入。
隨著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的實施,極大改善了不同地區的水資源配置和供水保障能力,“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利工程總體格局,給中國人帶來了相對均衡的水資源利用。
水費自然就比那些看天吃水的國家便宜很多。
02
一件事,中國人干了幾千年
供水工程,是中國人一代接一代,持續干了幾千年的一件大事。
中國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幅員遼闊,氣候萬千,東部地區屬于季風性氣候,夏季多雨,洪澇災害多發。而西北地區則屬于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缺水成為了常態,水利工程的興廢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國力的變化。
為了保障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中國自古以來就需要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如閘、壩、堤、堰、陂、塘、渠道和運河等等。
戰國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全世界年代最久且唯一仍在使用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從干旱變成如今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達30多個縣市,面積接近千萬畝。
隋唐時期的大運河,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途徑四省兩市,貫通五大水系,帶動了沿岸一堆城市的發展。
到了近現代,工業化的實現、城市化加快和經濟的持續發展,讓中國在供水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更為顯著成就。
說一個很多人不熟悉的“廣州西江引水工程”。廣州這座城市雖地處南方,也臨近海洋,但多年人均本地水資源量為514立方米,僅為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的三分之一,居然屬于缺水型城市。
但廣州是一座缺不起水的城市,不僅僅是它作為中國南大門和一線城市,承載了上千萬人口,同時龐大的工業體系和發達的商貿活動,意味著極為巨大的耗水量,哪怕一時半會兒的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都無法估量。
在此背景下,西江引水工程便提上日程。西江,是珠江流域的第一大河流,自凈能力強,常年能達到國家飲用水Ⅱ類水源水平。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經過多年跟蹤調研,反復科學論證,位于佛山三水下陳的河段最終確定為廣州新的水源點。
這個工程極為龐大,從佛山三水區取水到廣州,途中穿越大小河涌51條,鐵路6條,公路28條,橋梁2座,山體10余座,作為地質條件復雜的南方地區,開展大型的輸配水工程,難度非常大,技術難點相當多,在廣州供水工程建設史上尚無先例。
廣州的辦法是引水工程輸水管道全程潛行地下,好比為廣州開辟的一條“地下河”,連接起廣州供水的生命線。
經過緊張建設,終于在2010年西江引水工程迎來了通水運行的歷史性時刻,廣州西北部居民從此喝上了優質的西江水。
廣州從120年前僅有1家日供水能力3萬多立方米的增埗水廠,到今天中心城區8大現代化水廠,日供水能力達519萬立方米,西江引水工程改變了新一輪的供水戰略格局。
這不僅反映了國家對公共服務的高度重視,更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下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獨特優勢。
03
每一滴水都是時代的答卷
供水工程永遠是服務民生與經濟發展的。早年香港發生淡水資源短缺問題,內地就興建了東深供水工程。
經過多次擴建和改造,供水能力保障了香港、深圳和東莞三地2400多萬居民的生活、生產用水,還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了戰略支撐。
時至今日,中國正在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還有很多
——滇中調水工程、漢江調水入渭河工程、三峽水庫調水入漢江工程、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海南邁灣水利樞紐工程等等數不勝數。
供水工程在不斷地完善、延伸。只不過相比以前更多的是解決點對點,面對面的問題,現在更多是把供水的邊界拓寬,把服務做細。
比如,在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沿山區域,由于地形地貌多樣、地質結構復雜、人員居住分散等因素,農村居民長期面臨季節性缺水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山區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農業生產。
為此,西安市水務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包括改造提升農村供水設施,實施規范化管理,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
從而大大提升了水質,農村地區的自來水普及率顯著提高,更多偏遠地區的居民享受到清潔的飲用水,讓山區村民從“有水喝”到“喝好水”。
截至 2024 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前,我國自來水農村普及率已高達 90%,全國供水管道已達 110.30萬公里是 1997 年的五倍之多,建國時的近百倍。
當然,農村供水條件日新月異,城市也沒落下。
廣州、深圳這兩個城市是走在全國前列的,率先在供水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中廣泛應用了先進技術手段,依托數字化的手段,建立水源地水質安全巡查機制,對水源保護區和取水口一級保護區實施地面車巡和步行巡查,難以到達區域則運用無人機和無人船實現全覆蓋監控。
一旦發現水源出現水質異常,可第一時間與多地環保部門及上下游供水企業協同應對,確保市民飲用水的安全。大大提高供水系統的效率與安全性,減少水資源浪費與污染。
而且基于供水云平臺強大的物聯網系統,對企業接管維護的用戶二次供水設施進行水壓、水量、水質的在線監控,維護人員可動態了解每臺設備的運行情況,實現提前預判、故障報警,也能更好地統籌日常維護,達到供水終端“水壓穩、水質優、有人管、有人修”目標。
這些科技利器,讓中國供水基建既保持著愚公移山的豪邁,又閃耀著數字中國的智慧光芒,,從“鑿龍門”到“云調度”,中華民族的供水史就是一部文明進化史。
04
結語
今天的中國,正用全球7%的水資源養育著世界20%的人口,這本身就是奇跡。但奇跡不能永遠依靠透支未來維系。
中國的供水基建毫無疑問的強大,但有些地方仍然會有水質不達標、早期的一些水管到現在已經年頭將近,開始污染水源,種種問題需要我們去推動解決。
目前,中國城市供水定價仍停留在“保本微利”階段,難以支撐大規模的供水系統更新和設施投入。
站在2025年的節點,中國供水基建正面臨雙重使命:既要筑牢“量的防線”——預計2030年城鎮化率將達70%,年用水需求再增200億立方米。更要堅守“質的底線”——人民對優質水、美麗河湖的期待日益迫切。
改革勢在必行,但選擇什么樣的路徑,這個問題還需要全社會共同來作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