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們聊了不少國家的坦克,沒有簡單地羅列數據,更多是從設計的角度聊。這其中,咱們對美國坦克的設計評價最低,在M1誕生之前,基本都是一坨翔;英國坦克的設計次之,一戰二戰期間各種點歪科技樹,直到二戰末尾的百夫長才“撥亂反正”,走向正軌。那么,哪個國家的坦克設計水平最高呢?答案不是工藝精湛的德國,而是“傻大黑粗”的蘇聯。
其實,如果但看坦克的各個子系統的技術含量,蘇聯肯定是最低的——英國有工藝精湛、結構緊湊的坦克炮,德國有精密的發動機、高強度的裝甲和高精度的火炮,美國有強大汽車工業帶來的可靠性最高的零部件,而蘇聯幾乎一無所長:火炮精度低,射程近;發動機壽命短,可靠性差;裝甲質量差,抗彈性能低……然而蘇聯卻將一堆工業垃圾,整合成了威力強大的T-34和IS坦克,拋開數量優勢不說,就是看單車的性能指標,也能跟工藝精湛的德國坦克平分秋色,這難道不是高超設計水平的最佳體現嗎?
其實蘇聯坦克的設計功底,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在坦克剛剛誕生一直到30年代末,蘇聯也走了不少彎路,什么輪履兩用坦克、多炮塔神教都造過。輪履兩用坦克占據蘇聯坦克的大頭,速度快,但裝甲薄,難以正面突破敵軍陣地,只能迂回穿插;多炮塔神教屬于重型坦克,本該用于正面突破,但多炮塔設計占用了太多的重量,導致蘇聯當時最好的重型坦克T-35,雖然總重高達50噸,但坦克的防護性能簡直是“依托答辯”——車體裝甲最厚部分只有30毫米,炮塔也只有20毫米,全車最薄的地方更是只有10毫米,甚至還不如德軍大量裝備的、重量只有20噸的3號坦克。
所以蘇聯在30年代的所有坦克,都無法支持蘇軍的大縱深作戰理論,也就是集中裝甲兵力,正面高速突破敵軍陣地,不給敵人撤退重新組織防御的機會,二戰之前爆發的西班牙內戰就證明了這一點。在這場戰爭中,蘇聯支援給西班牙共和軍的輕型坦克,在突破對方陣地時,被野戰炮、戰防炮甚至反坦克槍輕易擊毀。當時蘇聯沒有給共和軍提供重型坦克,但就算當時T-35去了,一樣會被敵軍的37mm戰防炮亂穿。這場戰爭讓蘇聯認識到,想要貫徹大縱深作戰理論,必須造出一款“全能坦克”——裝甲能扛戰防炮,火力能穿坦克能炸碉堡,還要能像輕型坦克一樣狂飆。于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T-34誕生了。
坦克的三要素——火力、防護、機動其實是互相矛盾的,想要三者兼顧,對于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難比登天。為了控制車重的同時增強防護,T-34采用了大角度傾斜裝甲,以45mm的厚度,達到了90mm的裝甲效果;為了兼顧穿甲和火力支援,T-34一上來就用了76.2mm的大口徑坦克炮,后期甚至改裝了85mm坦克炮;為了提高坦克的機動性,T-34罕見采用了柴油機,相比當時坦克普遍采用的汽油機,不僅扭矩大,油耗低,而且被擊中后還不容易著火。這幾項革命性的設計,讓T-34在防護、火力和機動三方面全面壓倒了當時德國的三號、四號坦克,說它是全球首款主戰坦克,都不過分。
你可以說T-34的工藝簡陋,可靠性差,但這是因為它剛剛量產,德軍就打到了哈爾科夫,然后又差點拿下斯大林格勒,導致兩個工廠先后搬遷,新工廠為了保證產能,不得不大幅簡化工藝。但正是因為基礎設計足夠優秀,使得即便是粗制濫造,基本性能還是能夠與德軍坦克抗衡。而簡化的工藝,也保證了坦克的產量,用數量抵消了德軍坦克的質量優勢。至于使用壽命低,一輛坦克從工廠到戰場,可能幾天就報銷了,壽命低還是個事兒嗎?
相比之下,德國的坦克雖然也參加了西班牙內戰,意識到了防護力的重要性,但隨后研制的虎式坦克,依舊采用了垂直裝甲,再加上交錯負重輪等復雜設計,讓坦克的重量高達56噸,不僅通過能力變差,去哪都得讓工兵在前面開路架橋,還特別耗油,推進兩、三個小時就得后撤加油,經常在戰斗白熱化的時候不得不離開戰場,或者因為燃料耗盡而棄車。
而德軍第一款用上傾斜裝甲的坦克,恰恰就是遭遇T-34后研制的“黑豹”。但即便是一款緊急設計的坦克,依舊延續了德國的高標準工藝和復雜設計,導致黑豹坦克雖然速度達到了T-34一樣的55km/h,但車重卻高達45噸,主炮雖然穿深極高,但倍徑過大,導致加工困難,成本極高。
而蘇聯為了壓制德國的虎豹,延續了T-34的設計思路,同樣采用大角度傾斜裝甲和更大口徑的火炮,研制出了IS-2重型坦克。IS-2的工藝也同樣簡單粗暴,炮塔和T-34一樣采用鑄造,成本大大降低;火炮倍徑只有43倍,和T-34一樣遠距離精度差,但工藝難度也比虎豹的主炮大大降低,用較低的成本實現了相近的穿甲性能,火力支援能力則遠遠超出。為了最大程度降低成本,IS-2的發動機和T-34都是一個系列的,雖然導致功重比大幅度下降,但由于車體緊湊,車重和黑豹差不多,所以速度基本和虎式不相上下,通過性則遠遠超出,防護能力更是優于虎豹。
蘇德兩種不同的坦克設計思路,最終在戰場上分出了高下: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生產了近6萬輛T-34,而德軍的四號坦克和黑豹加一起才1.5萬輛;蘇聯生產了4000多輛KV和近2000輛IS重型坦克,而德國只生產了1346輛虎式和486輛虎王。最終T-34和IS-2組成的鋼鐵洪流,碾壓了虎豹,淹沒了柏林。
假設一下,如果德國在二戰之前,也設計出了類似T-34的坦克,那么德國坦克的產量肯定能夠猛增,性能和可靠性還能壓蘇聯T-34一頭,那么德國恐怕不用再造虎豹和虎王了,蘇聯也沒有機會研制IS-2了。一款坦克設計的成功與否,甚至可能直接左右一場世界大戰的結局,由此可見武器設計的重要性。這就好像一個人,能力很重要,但選擇更重要,選錯了方向,只會與目標漸行漸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