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乎中國人“飯碗”的暗戰,正在貿易摩擦的火花中,愈向明朗化。
而中國大豆產業率先與美國“脫鉤”。作為生豬、家禽養殖的關鍵飼料原料,它占據著飼料蛋白來源的七成份額,與14億人的肉蛋奶供應緊密相連,中國大豆產業率先與美國“脫鉤”。
1
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長期以來,大豆供給始終是中國糧食安全體系里最為薄弱的一環。從進口數據來看,2023年,中國對美國大豆的采購量占其出口量的51%,處于被動地位。2024年,中國又購買了美國近48%的大豆出口,進口依賴狀況依舊嚴峻。如今中美關稅戰打響,再次推動豆粕原料價格上漲,導致飼料多輪漲價,直接沖擊生豬養殖成本。
然而,中國并未坐以待斃。近幾年,中國積極采取措施,通過擴大本土大豆種植面積、重構海外大豆來源渠道,大豆的內外循環供給機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上一輪貿易戰打響后,我國果斷調整進口策略,逐步減少美豆進口。自2020年開始,世界第一大豆生產國巴西抓住機遇,逐漸成為中國大豆供應重構的最大贏家,在中國大豆進口市場中的份額不斷擴大。
歷經兩輪貿易戰的洗禮,中國進口大豆份額逐漸降低,進口結構不斷優化。據相關數據顯示,2025年1—3月,我國進口大豆1710.9萬噸,同比減少7.9%,大豆進口步伐有所放緩。除了大豆外,中國近年來通過拓展南美、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已構建起多元化的農產品供應體系。2024年,巴西、阿根廷、烏克蘭等國填補了美國大豆、玉米、肉類的進口缺口。
當然,中國農業的底氣不僅源于進口替代策略的有效實施,更來自國內生產力的顯著提升。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飼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4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明確提出要實施飼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推廣低蛋白日糧技術,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儲備調控,從多方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而在全球格局加速變革的今天,我們不僅需要把糧食飯碗“端穩”,更需要將未來的“端牢”。在這一過程中,農業企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
2
以全產業鏈發展助力端牢飯碗
為響應國家飼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也為向行業輸出降低成本的技術,揚翔憑借著27年的深厚積淀與技術創新,積極發展節糧養殖、低蛋白日糧技術等,取得系列突破。其中,融合五項目精準的、全域數智節糧技術及成套模式,利用非糧飼料資源替代節糧10%左右,將豆粕用量從15%降至10%,減少大豆需求1400萬噸,提高飼料利用效率。
在推進節糧技術的同時,揚翔還依托FPF未來豬場智能設施(如精喂儀、飲水寶等)及平臺,建立了覆蓋“精準原料檢測、精準營養需求、精準配方調整、精準生產加工、精準飼喂管理”的生豬精準營養研發體系,實現從傳統批量共性化飼料生產到定制個性化營養供給的轉變。
這一轉變讓每頭豬享受“量身定制”的營養大餐,避免糧食浪費,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健康美味的肉品選擇,也為國家糧食安全與肉類供應穩定貢獻了自身力量。而在全產業協同上,揚翔將節糧技術與育種優勢深度融合。通過基因篩選培育出優質種豬,在保持高瘦肉率的同時,飼料轉化率也較普通品種有所提升。
此外,在產業鏈下游的屠宰與食品深加工環節,公司采用標準化科學屠宰流程,并構建全程冷鏈物流系統,實現從原料、生產到包裝、儲存、出庫、配送全環節科學化管控,集成12小時黃金排酸、30分鐘極速鎖鮮等工藝,最大限度保留肉質營養,減少加工環節損耗。從豬場到餐桌的每一道工序,都踐行著“向科技要糧食”的發展理念。
這種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全產業鏈實踐,不僅為揚翔自身抵御原料價格波動提供了“緩沖帶”,也為助力行業轉型升級提供“助推器”。在全球糧食供應鏈深度調整的當下,端牢中國飯碗,既要靠政策層面的戰略布局,更需千千萬萬農業企業將科技基因注入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讓“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號召,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提升,而這也是揚翔27年以來的長久堅持。
部分內容來源:巨潮WAVE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轉載聲明:本文僅供交流學習,不做任何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私信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