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河池市鳳山地質公園內的江洲地下長廊發育于二迭系可溶巖地層中,被譽為“世界第一長洞”。近日,該地下長廊的鐘乳石被人清晰地刻上了“某某某到此一游”等字樣。4月23日,廣西河池市鳳山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回應稱,公園的保護巡查科已前往刻字現場核實過相關情況,情況屬實。
(4月25日《揚子晚報》4版)
世界第一長洞鐘乳石被刻字,“到此一游”變成了妥妥的“到此作惡”。發帖網友憤慨地表示:“萬年溶洞,百年才能長1厘米的鐘乳石,看到被刻字的一瞬間,我的心痛無法形容。”網友拍攝的圖片中顯示,這兩處刻字的印記較為清晰,其中一處還標注有“3.30”,疑似是刻字時間。“在鐘乳石上刻字”的行為,讓不少網友痛心:“大自然賦予的美好就這樣被破壞了”。
廣西河池市鳳山地質公園曾登上《中國國家地理》封面,公園內的江洲地下長廊發育于二迭系可溶巖地層中,被譽為“世界第一長洞”。鐘乳石的珍貴之處在于其對地質歷史考究具有重要意義。它形成時間很漫長,記錄了大量的地質歷史信息,是研究古氣候、古環境和古生態的重要依據。世界第一長洞鐘乳石被刻字,“到此一游”的黑手何時能住手?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數據顯示,全球87%的重要地質遺跡面臨人為破壞威脅。中國作為地質景觀大國,自2015年建立國家地質公園體系以來,查處破壞地質遺跡案件不計其數,然而還是出現了這次事件。鳳山刻字事件恰似一面照妖鏡,照見部分游客將自然遺產視為私域的心理病灶。這個病灶就是“到此一游”的情結。都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但是,留名不是“留下惡名”而是“留下美名”。“到此一游”的情結古人也很多,例如不少文人墨客喜歡將自己的詩作等寫在名山大川上,寫在名勝古跡上。
但是,需要明白的是,那個時候的認知和現在的認知已經有了不同。如今再學著古人的樣子處處留下“到此一游”不僅沒有了詩情畫意的美感,反而是亂涂亂畫的囂張。“到此一游”式破壞呈現顯著的代際傳遞特征。調查顯示,68%的刻字行為源自青少年群體,當“到此一游”從文學意象異化為實物留痕,暴露的恰是煞風景的“惡習難改”。
技防升級已成當務之急。敦煌莫高窟應用的智能微環境監測系統能精準識別觸摸行為,黃山風景區部署的AR識別系統可實時捕捉違規動作。這些技術手段與人工巡查形成互補,構建起“數字哨兵+物理屏障”的立體防護網。世界第一長洞鐘乳石被刻字,“到此一游”的黑手何時能住手?懲罰不是問題,在這個時代找到肇事者不是難題,難得是如何終結人們心里的“到此一游”畸變的情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