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0日,賴清德正式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接替了前任蔡英文。
不到一年時間,他就把兩岸關系推到了一個危險的新高度。他不僅延續了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的立場,還在2025年3月采取了更激進的行動——正式將大陸定為"外國敵對勢力",同時恢復了臺灣地區的軍事審判制度。
這一系列動作觸碰了大陸的紅線,直接來了場大規模軍演回敬他。
回顧歷史,從1949年以來,臺灣地區經歷了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等多位領導人,他們在任期內政治生涯雖有起伏,但都順利完成了任期。
但看賴清德現在這架勢,他極有可能成為任期內"出事"的第一人。
從窮小子到"臺獨工作者":賴清德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要理解賴清德的臺獨立場和強硬的性格特點,得從他的成長經歷說起。
1959年,賴清德出生在臺北縣萬里鎮一個煤礦工人家庭。
他的童年并不幸福,剛出生三個月,父親就因煤氣中毒去世了。母親一人拉扯他和五個兄弟姐妹,生活相當困難,這種艱苦的成長環境,或許是造就他倔強性格的重要因素。
盡管家境貧寒,賴清德卻憑借聰明才智,一步步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他先是考入臺北市頂尖中學——建國高中,隨后又考上了臺灣大學獸醫系,后轉入物理治療與復健學系。
服完兵役后,他又到成功大學醫學院深造,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賴清德還前往美國哈佛大學留學,獲得了公共衛生碩士學位,這段留學經歷,無疑拓寬了他的國際視野,也極有可能影響了他后來的政治觀念。
1996年,賴清德放棄了醫生職業,當選臺灣"國民大會代表",正式踏入政壇。
他加入了民進黨內被稱為"新潮流系"的派系,這一派系在黨內素以激進立場著稱,主張修改民進黨黨綱,在黨綱中加入支持"臺灣獨立"的條款。
1998年,他代表臺南市,成功當選"立法委員",并連任四屆,在11年任期內四次被評為"最佳立委"。
賴清德的政治生涯在2010年迎來重要轉折,他當選臺南市市長,2014年連任時獲得約73%的高票,創下臺灣解嚴后縣市長選舉的最高得票率。
在擔任市長期間,賴清德開始接觸外交事務,積極推動與日本的交流,并與美國官員建立了聯系。
2017年是賴清德政治生涯的關鍵一年,他被任命為臺灣地區"行政院長"。就在這一年,他公開自稱是"務實的臺灣獨立工作者",這一表態立即引發了大陸方面的強烈反應,被視為赤裸裸的"臺獨"宣言。
多年政治生涯的歷練,使賴清德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固執、強硬且不輕易妥協。
這種性格特質在醫療領域可能是優勢,但在需要靈活協商的政治領域,尤其是在處理敏感的兩岸關系時,卻可能成為重大隱患。
為啥說賴清德比蔡英文更危險?
雖然賴清德和蔡英文都是民進黨的,但這兩人差別可大了。要說為啥賴比蔡風險更高,這得從幾個方面看:
第一,政治基礎差太遠了。賴清德2024年當選只拿了40.05%的選票,比蔡英文當年的56%和57%低了一大截。
更要命的是,民進黨在"立法院"只拿了51個席位,比國民黨的52個還少一個。這意味著啥?意味著賴清德想推動啥政策都得看人臉色,處處掣肘。
這就像是一個騎摩托車的人,蔡英文時期好歹路面平坦,油門剎車都聽使喚;到了賴清德這兒,路面全是坑,車胎還沒氣,稍不注意就得翻車。
第二,賴清德的政治立場比蔡英文狠多了。
蔡英文雖然不認"九二共識",但總體還算有分寸,知道啥該說啥不該說。而賴清德倒好,不光自稱"臺獨工作者",上任沒多久就把大陸定為"外國敵對勢力"。這么干的臺灣領導人,他是第一個!這就是明擺著踩紅線??!
第三,國際環境變得更復雜了。
蔡英文時期,美國對臺政策起碼表面上看著挺明確的。
現在特朗普又上臺了,誰知道這位性情多變的商人總統會怎么對臺灣?去年他被問到是否會保護臺灣時,直接拒絕表態。
更別提他身邊的團隊,比如他提名的國防政策負責人科爾比曾公開表示,臺灣應該把GDP的10%用于國防(目前只有約3%)。這意味著什么?美國人對臺軍事支持可能有條件了。賴清德能不擔心嗎?
特朗普的那句"美國優先"可不是說著玩的,為了美國利益,他真能把臺灣當籌碼。
第四,兩岸軍事對峙更嚴重了。賴清德上臺后,解放軍在臺海周邊的軍事活動明顯增多了。特別是在賴清德把大陸定為"敵對勢力"后,解放軍馬上就來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還公開發文稱他"'臺獨'害蟲"。這種火藥味十足的軍事和輿論壓力,是蔡英文在位時都沒有過的。
賴清德現在的處境,就像站在火藥桶旁邊,稍不留心,就會玩火自焚。
"出事"的三種可能:哪種最可能發生?
賴清德要是真出事,大概會有三種情況:政治倒臺、人身安全出問題,或者兩岸爆發軍事沖突。咱們一個一個來分析:
先說政治倒臺,這個可能性最大。
賴清德在"立法院"沒站穩腳跟,民調支持率也不咋地。據臺灣民調機構統計,島內老百姓其實最關心的是高房價、低薪資、找工作難這些實打實的民生問題。賴清德上來就搞兩岸對抗,不解決民生問題,不就是不務正業嗎?
臺灣內部政治現在已經亂得不行了。今年3月,臺灣"立法院"因為預算問題打起來了,那幫"立委"你推我搡,互相罵街,場面一度控制不住。
這種內部撕裂再加上外部壓力,簡直就是一個定時炸彈。要是賴清德繼續強硬路線,引發更多社會矛盾和經濟問題,被彈劾下臺的可能性真不小。
再說人身安全風險。臺灣歷史上可是有過領導人遭遇暗殺的先例。
2004年3月19日,陳水扁在臺南參加選舉活動時就挨了一槍,不過只是肚子輕傷。這事兒被稱為"三一九槍擊案",是臺灣民主化后第一次有領導人差點被刺殺。雖然最后官方調查說兇手是個因為經濟問題而遷怒領導人的失業男子,但這結論到現在都有人質疑。
再往前翻,老蔣時代也有過幾次暗殺未遂,但1949年以來,臺灣還沒有一位領導人真正在任上走人或者被迫下臺的。
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都是完成任期后交棒,沒有中途"翻車"的。
所以,如果賴清德真在任上"出事",那確實是開了歷史先河了。
想想看,現在臺灣社會撕裂得更厲害了,賴清德又這么會惹事,他面臨的人身安全風險肯定不會小,比如,“洪門”組織就已經對賴清德等臺獨分子發出了“江湖追殺令”。
尤其是如果臺灣經濟繼續走下坡路,或者兩岸關系緊張到老百姓都開始慌了,那些極端分子搞事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最后是兩岸軍事沖突。這個風險最大但也是發生的幾率最低的。
在賴清德把大陸定為"外國敵對勢力"后,兩岸關系確實進入了冰點。
解放軍的軍演規模和強度都前所未有,如果雙方都不松口,一些小摩擦(比如軍機相遇、船只碰撞)都可能擦槍走火,引發更大規模的沖突。
要真發生這種事,賴清德的政治生命肯定就到頭了。不過話說回來,這種極端情況發生的幾率還是比較小的。大陸方面雖然對臺灣越來越強硬,但也明白大規模軍事行動的風險和代價有多大。兩岸更有可能進入一個高度緊張但又不至于打起來的"新常態"。
真要說哪種最可能發生,我猜是政治倒臺。畢竟臺灣是個民主社會,民意不支持的領導人很難待得長久。賴清德現在的所作所為,基本上就是在給自己挖坑。
這事兒對兩岸意味著啥?
賴清德這一系列騷操作,對我國來說其實是把雙刃劍。
一方面,這表明我國的反"臺獨"決心和能力得到了有效展示。
這幾年,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和軍事現代化建設,讓我國有底氣和能力強硬回應"臺獨"挑釁。北京方面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坐視"臺獨"行為,必要時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解放軍在臺海周邊的軍演,不僅規模大,威懾效果也更強了。這種強硬反應,讓"臺獨"勢力越來越明白挑戰我國核心利益會有啥后果。
解放軍現在已經不是吃素的了。從東部戰區到南部戰區,從陸軍到??哲?,從常規武器到高新裝備,實力甩臺灣好幾條街。要是真打起來,臺灣根本撐不過幾天。當然,和平統一仍是首選,但"臺獨"分子別以為我們只會喊喊口號。
另一方面,臺灣問題正在成為中美關系的火藥桶。
特朗普政府雖然表面上支持臺灣,但實際上更多地把臺灣當成與中國談判的籌碼和為美國撈好處的工具。
一方面,它需要臺灣作為遏制中國的棋子;另一方面,它又不想卷入一場與中國的直接沖突。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理念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矛盾。他想要臺灣的芯片和軍火市場,但不一定愿意為臺灣安全付出太大代價。
這種功利主義思維讓臺海局勢更加不穩定。
對我國來說,既要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又要避免中美關系因臺灣問題全面惡化,這確實是個難題。
最后,再說臺灣民眾的態度。盡管賴清德這幫"臺獨"政客天天煽風點火,但臺灣大部分老百姓關心的還是柴米油鹽。
對臺灣老百姓來說,賴清德的強硬路線帶來的可能不是安全,而是更大的風險。臺灣經濟高度依賴外貿,兩岸關系緊張必然影響經濟發展。民生問題解決不好,民怨只會越積越多。
這就給我國開展對臺工作提供了重要抓手。
我們可以通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讓臺灣老百姓實實在在受益,這才能從根本上爭取臺灣民心,切斷"臺獨"勢力的群眾基礎。
說白了,"臺獨"是少數政客的事,大多數臺灣老百姓還是希望兩岸和平的。
最后,我國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
統一是歷史大勢,祖國必將統一,但具體怎么統一、什么時候統一需要根據形勢變化靈活調整。
面對賴清德的挑釁,既不能軟弱退讓,也不應該沖動行事。
應該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同時保持足夠的軍事威懾力量,讓"臺獨"勢力時刻感到壓力。
正如我國領導人說的,"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
隨著國家實力不斷提升,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無論賴清德個人政治命運如何,臺灣最終回歸祖國懷抱是擋不住的歷史潮流。
真要說賴清德會不會成為1949年以來唯一在任上"出事"的臺灣地區領導人?概率確實比以往任何一位領導人都高。
但具體會怎樣,還得看他接下來幾個月怎么走,特別是他能不能管住自己那張嘴。
畢竟,政治舞臺上的風險,往往不在于你有多強,而在于你有多沖動。
參考資料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臺灣賴清德將中國定為"外國敵對勢力"引發解放軍軍演[N]. 2025-04-02.
- 環球時報. 賴清德上任以來兩岸關系急劇惡化[N]. 2025-03-15.
- 人民日報. 解放軍東部戰區"聯合利劍-2024B"軍事演習分析[N]. 2025-04-05.
-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臺灣政局分析報告[R]. 2025-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