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空虛表現(xiàn)于存在所取的整個方式中,表現(xiàn)于時間和空間的無限和個人在時空中的有限里,表現(xiàn)于作為現(xiàn)實事物唯一存在方式的無常中,表現(xiàn)于萬物的偶然和相對中,表現(xiàn)于不斷變化而沒有不變的存在者中,表現(xiàn)于不斷期望而永無滿足的情形中,表現(xiàn)于生活奮斗的不斷頓挫中。時間和存在于時間中萬物的易消滅性,只是生活意志顯示其奮發(fā)的空虛方式,就生活意志作為物自體而言,是不會消滅的。時間是使一切事物在我們手上變?yōu)榭諢o并使事物失去一切真正價值的東西。
曾經存在的東西,現(xiàn)在不再存在,就像從來不曾存在的一樣。但是,現(xiàn)在存在的一切東西,在下一時刻,就變成曾經存在的東西。于是,最無意義的現(xiàn)在也比最有意義的過去具有較多的現(xiàn)實性,這表示前者與后者的關系是有物存在和無物存在之間的關系。
經過無數(shù)的年代,我們不曾存在,突然之間來到這個世界,這使我們感到驚愕。可是,不久之后,將重新歸于無物,也同樣地經過無數(shù)的年代。我們內心說,那不可能是對的,當我們內心想到這種觀念時,即使智慧最低,也必然產生一種預知,預知時間的觀念。不過,時間的觀念和空間的觀念合在一起,是打開所有真正形而上學的鑰匙,因為它容許事物自然秩序以外的完全不同的秩序。這就是康德如此偉大的原故。
我們生命的所有時刻,只有片刻屬于現(xiàn)在,大部分永遠屬于過去。每個夜晚,我們都比白天更為可憐不幸。如果我們內心深處不曾了解自己享有無盡的永恒泉源,因而永能吸取新的生命和新的時間的話,那么,當我們看到自己短暫的生命不斷消逝的時候,也許要發(fā)狂。
的確,你可以由于這種想法而建立一種理論,即最偉大的智慧便是把握現(xiàn)在而將這種把握當做人生的目標,因為現(xiàn)在是最真實的,別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但是,你也可以說這種生活方式是最大的愚行,因為剎那間不再存在的東西,像夢幻一樣完全消失的東西,是不值得認真追求的。
除了短暫的現(xiàn)在之外,我們的存在沒有其他的依憑。因此,從根本上看,存在的形式永遠是不斷地運動,根本找不到我們不斷追求的那種安靜。存在的形式好像從山上跑下來的人一樣,如果想停下來,就會跌倒,只有繼續(xù)不斷地跑才能穩(wěn)住腳跟,或像在指尖平衡的竿子,或像繞著恒星運動的行星,如果不再繼續(xù)運行,就會落到恒星上。因此,不安是存在的象征。
在這樣的世界里,沒有任何靜止的東西,也不可能有任何持久的東西,一切東西都在不斷地變化和混雜,一切東西都像放在拉緊的繩索上面,只有不斷地向前跨進,才能在上面穩(wěn)住。在這樣的世界里,快樂不如我們想象的那么多。除了柏拉圖所謂“不斷的變化和永無不變的存在”以外,沒有其他東西出現(xiàn),這樣的世界怎能駐留。第一,沒有一個人是快樂的,只是終生追求那很難得到的想象的快樂,即使追求到了,也只會對它感到失望,不過,人總是入港擱淺而折毀桅桿。第二,在一種只含有短暫片刻相續(xù)而現(xiàn)已達到終點的生活中,不管快樂或不快樂都是一樣。
我們生命的情景好像鑲嵌粗陋的圖畫,從近處看,看不出什么東西,要發(fā)現(xiàn)它的美,就必須從遠處看。那就是為什么得到某種期求的東西以后接著就發(fā)現(xiàn)它是多么空虛的道理,也是為什么我們終生期望更佳境遇卻往往遺憾地懷念過去的道理。另一方面,卻把“現(xiàn)在”看做非常短暫的而只是達到目標的必經之路。這就是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在回顧自己生活時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都是暫時活著的道理,也是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在了解自己輕輕放過的不屑一顧的東西原是自己的生命,原是自己活著期求的東西時感到驚愕的道理。
生命所表現(xiàn)的,主要是一種工作,一種維持本身存在的工作,求勝就是生命。如果這個工作完成了,所獲得的東西就變成一種負擔,于是便出現(xiàn)第二個工作:如何避免厭煩。厭煩像捕食動物的飛鳥一樣,盤旋在我們頭上,找機會攫住安心無虞的生活。這樣,第一個工作是追求某種東西,而第二個工作卻是設法忘卻所獲得的東西,否則便變成一種負擔。
只要我們稍稍觀察一下,就可以知道,人有一堆難以滿足的需求,這些需求的滿足除了使他陷入?yún)挓┑那闆r以外,別無所得。厭煩是表示存在本身毫無價值的直接證明,因為厭煩只是存在的空虛感,這些情形充分證明了人生必定是一種錯誤。人的本質和存在就是追求生命,如果生命中含有正面價值和真實內容,就不會有厭煩這種東西存在,而單純的生存就能使我們獲得滿足。像實際情形所表示的一樣,除非我們在追求某種東西,在這種情形下,距離和困難可以使我們的目標看來似乎令人滿足(其實,這是一種錯覺,當我們接觸它時,它便消失了)。或是從事于純粹心智活動,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卻在脫離生命以便像看戲一樣,從外面去看生命,否則,我們在生存中得不到快樂。即使性的快樂也是如此,性的快樂在于不斷地追求,一旦所求達到了,便立刻失去快樂了。每當我們不從事這些事情只回到生存本身時,就會深深感到空虛和沒有價值,這就是所謂的厭煩感。
人類有機體所顯示的生活意志的最完全表現(xiàn),及其無可比擬的精密而復雜的組織,終必崩潰而委諸塵埃,它的全部精華和奮斗,最后也明顯地歸于毀滅。這是“自然”的明白宣示,告訴我們意志的一切奮斗終歸無效。如果它本身是有價值的東西,如果它是應該無條件存在的東西,就不會歸于空無。
然而,我們的起始和終結之間的差別多么大!開始,我們瘋狂地追求肉體的享受及強烈的情欲;最后,我們的整個身體崩解,發(fā)出尸體的腐臭。我們生活的幸福和快樂,從最初到最后,是每況愈下——快樂夢幻的童年、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充滿艱辛工作的成年、體弱可憐的老年,最后是疾病的痛苦和死亡的掙扎。這些現(xiàn)象不是在表示生存乃是錯誤嗎?不是表示一種結果愈來愈明顯的錯誤嗎?
我們將盡量把生命看做幻滅的過程,因為,很明顯地,這是我們的一切遭遇所要帶來的。
《叔本華說欲望與幸福》,高適 編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