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是聯結西藏、新疆與內地的紐帶,自古以來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中原王朝曾多次對青海用兵,加強對當地的管轄。然而,青海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是在清朝雍正時期,在此之前,雙方一直屬于羈縻關系。
雍正二年,時任撫遠大將軍的年羹堯連上兩道奏折,內容都是關于青海的管理問題,他力排眾議,堅持做一件事,最終徹底改變了青海的局面,使其成為大清版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海地區(qū)的歷史沿革
很多人好奇,青海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領土,為什么會在雍正時期才納入版圖?
雖然從漢朝開始,青海就與中原關系密切,朝廷會派遣專人進行管理,但雙方的關系一直非常微妙,并沒有形成正式的直轄關系。
漢朝時候,朝廷在青海設立臨羌縣和破羌縣,從名字可以看出,這時候中原王朝對青海地區(qū)的定位是抗擊羌族,后來在這里推行屯田,開墾兩千多公頃的荒地,農耕業(yè)有了很大發(fā)展。到了王莽時期,又從羌族人手里奪取西海大片土地,并設立西海郡,分派太守進行管理。
從東漢末年開始,青海地區(qū)戰(zhàn)亂不休,這片土地上曾建立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加上中原文化在當地的傳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色。
到了唐朝,西藏吐蕃日益強盛,不斷向周圍擴張勢力,松贊干布更是將青海東部納入吐蕃的管轄范圍。眾所周知,雖然當時的唐朝正值鼎盛時期,對吐蕃影響巨大,但雙方并非從屬關系,青海也不是中原王朝的領土。
唐朝中后期,吐蕃勢力日益衰落,對青海的控制也逐漸放松,最終隨著吐蕃政權的覆滅,青海再度陷入戰(zhàn)亂,形成割據局面。
唐朝之后,吐蕃后裔唃廝啰在河、洮等地建立政權,為了獲取保護和利益,選擇依附宋朝,而宋朝為了加強對青海地區(qū)的控制,效仿漢朝在當地推行屯田制度,直到金兵占領陜西后才終止。
時間轉眼來到元明時期,元朝在河州設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統(tǒng)管青海、甘肅等地,當時在元朝的影響下,青海盛行藏傳佛教,又因為元朝的刻意壓制,生產力停滯不前。
明朝時期,新疆地區(qū)的蒙古族人遷居到青海,并在當地不斷發(fā)展壯大,形成一股龐大的勢力,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時期。
清朝統(tǒng)一全國后,青海地區(qū)被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長期控制,在雍正之前,和清朝一直保持羈縻關系。
羈縻關系是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特殊關系,最大的特點是兼容并包,少民政權有很高的自主治理權,文化習俗都得到極大尊重,基本上不受中原王朝的影響,而中原王朝也很少參與少民政權的管理,但是可以行使冊封權、獲取朝貢。
基于這種關系,青海七十多萬公頃的遼闊土地,九成多都被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占領,清朝實際控制的范圍只占不到一成。
不過在雍正平定和碩親王羅卜藏丹津叛亂之后,青海的局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式被納入大清版圖,成為中原王朝真正的領土。
蒙古反叛促成青海統(tǒng)一
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有一位偉大的首領叫固始汗,一舉掌握了西藏的軍政大權,固始汗去世后,他的八個兒子控制青海,兒子們不斷繁衍后代,青海的控制權也被不斷分化,逐漸形成“十九部落”,固始汗的子孫后代也都接受清朝皇帝的冊封。
固始汗有個兒子叫達什巴圖爾,被封為和碩親王,達什巴圖爾去世以后,他的兒子羅卜藏丹津承襲爵位。羅卜藏丹津頗有謀略,擁有三萬騎兵和十萬屬人,掌握的牛羊、馬匹更是多不勝數,是青海和碩特部最強勁的一支力量。
實力往往也代表著野心,羅卜藏丹津對清朝廷的管轄越來越不滿,康熙五十五年,朝廷命令他和兩位蒙古貝勒一起統(tǒng)領青海和碩特部蒙古右翼,羅卜藏丹津認為朝廷此舉是讓他們相互制約,是明晃晃地不信任,由此心生不滿。
康熙五十九年,清朝平定準噶爾叛亂,羅卜藏丹津帶兵出征,跟隨十四皇子胤禵為平定西藏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戰(zhàn)后論功行賞的時候,羅卜藏丹津卻沒有得到想要的利益,他作為固始汗的嫡孫,在部落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功成之后,迫切希望恢復家族往日的榮光,于是向朝廷申請恢復在西藏的汗庭,由他掌管,達到“遙制青海”的目的。
可惜,清朝自恃強大,非但沒有同意他的請求,還取消了第巴專權制,眼看稱霸西藏的宏圖大志落空,使得他非常惱火。
事情原本到此告一段落,但清朝廷隨后的操作徹底惹惱了羅卜藏丹津。
羅卜藏丹津認為自己在平定叛亂過程中居功至偉,沒想到朝廷只賞賜了兩百兩白銀,這分明是對他的功勞視而不見,而那些功勞沒有他大的人卻獲封親王、郡王,這叫他如何信服?
此外,羅卜藏丹津自認為身份尊貴,誰料卻在七世達賴的“坐床”典禮上受到冷遇,大仇小恨,樁樁件件湊到一起,他越想越氣,準備暗中發(fā)動叛亂,一舉推翻清朝廷的壓制。
雍正元年六月,駐守西寧的撫遠大將軍允禮回京匯報工作,羅卜藏丹津趁此機會公開宣布反叛清朝,為了增強實力,他還積極爭取盤踞在伊犁的策妄阿拉布坦,而那些拒絕與他同流合污的蒙古王公全部被殘忍殺害。
反叛初期,羅卜藏丹津勢不可擋,先后占領河州、河東等地區(qū),連續(xù)的勝利也助長了他的囂張氣焰,清朝希望用和平手段解決問題,他毫不猶豫地拒絕,還拘禁了前來勸降的常壽。
羅卜藏丹津的舉動也惹怒了雍正皇帝,既然你不服管教,那就打到你徹底服氣。
雍正二年,大清名將岳鐘琪奉旨西征,兵分三路圍攻,最終生擒其母及手下多名猛將,羅卜藏丹津節(jié)節(jié)敗退,不得不逃到新疆準噶爾地區(qū),此后多年蝸居在那里,一蹶不振,再也無法對清朝造成威脅。
青海正式納入大清版圖
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后,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管理青海,是繼續(xù)沿用以前的方法,與其保持羈縻關系,還是取消藩屬,將其徹底納入清朝版圖以絕后患?
朝中大臣普遍贊同前者,雍正也是相同的意見,他們的考量不無道理。
首先青海地區(qū)幅員遼闊,并且遠離中原,局面復雜,清朝想要完全控制不太現實,畢竟鞭長莫及,誰知道會發(fā)生什么事情,與其勞心勞力親自管理,不如繼續(xù)挑選忠誠的蒙古王公代理,定期繳納朝貢。
其次,青海地區(qū)居住著上百萬蒙古人,而能派去駐扎的綠營兵只有幾千人,雙方力量懸殊,如果真的再次發(fā)生叛亂,綠營兵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略等同于無,而安置這些綠營兵每年都要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不管怎么算,統(tǒng)一青海都不太現實。
如果雍正真的決定和青海繼續(xù)保持羈縻關系,就意味著青海依然不是清王朝的領土,后續(xù)紛爭將源源不斷地發(fā)生,好在關鍵時刻年羹堯挺身而出,力排眾議,請求朝廷趁此機會將青海納入大清版圖,為此他連上《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條》和《禁約青海十二事》兩道奏折,陳述利弊,最終令雍正改變主意。
年羹堯認為青海的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控制青海,可以加強陜甘川藏的邊防,雖然短期內統(tǒng)一青海困難重重,但是從長遠的角度考慮,這是對國家最有利的方案。為了說服雍正,年羹堯還擬寫一份詳細的方案,最終獲得批準。
自此之后,清朝在青海地區(qū)設置西寧縣、碾伯縣和大通衛(wèi),由專職官員管理居住在那里的蒙藏各部,同時給蒙古族和藏族劃分不同的地盤,兩族之間互不相屬,嚴禁越過黃河。
此外,還增加了當地的駐軍,由八千綠營兵增加到近兩萬人,極大地增強了對邊防的控制力。
和中原相比,青海長期以來都比較荒涼,農業(yè)落后,清朝從中原五省調集軍犯前去開荒,官府發(fā)放糧食種子和耕牛農具,這樣做一來可以促進青海的開發(fā),提高當地的生產力,二來可以有效避免社會動蕩,利于青海地區(qū)的長治久安。
自從雍正將青海納入大清版圖后,青海地區(qū)的局面日趨穩(wěn)定,后來基本上沒有發(fā)生過較大的動亂,事實證明年羹堯的決策非常正確,也多虧他的堅持和雍正的英明決斷最終保住了青海。
1929年初青海正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清朝統(tǒng)一青海這件事也告訴后人,任何決策都不能只看當下,應該著眼于長久的發(fā)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