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背景:上海發布的2024年統計公報,披露了一組令人意外的數據:2024年上海外來人口數量銳減24萬,總量首次跌破千萬大關。外來人口作為住房租賃市場的重要需求群體,其規模的急劇下降,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對上海住房租賃市場產生了顯著沖擊。
2013-2024年上海人口統計表
一方面,租賃需求端人口萎縮;另一方面,保障性租賃住房大量入市,未能及時匹配市場變化。在這雙重因素的作用下,上海住房租賃市場租金乏力,陷入低迷態勢。
近期,URI城市租住后臺收到大量留言。其中,不少人反饋了對保障性租賃住房的看法,與此同時,圍繞主打“小戶型”的市場化公寓品牌,不少負面成見也隨之涌現。
本期,URI城市租住將結合后臺觀眾的留言,深入剖析公寓行業的發展脈絡,探尋行業前行的新方向 。
??后臺留言展示(不代表本號立場):
URI城市租住有話說:
上海租賃市場的陣痛,本質是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政策滯后與市場變化的矛盾。
現狀:供需失衡下的租賃困局
1. 人口負增長削弱租賃需求
上海外來人口從2020年的1048萬降至2024年的983.5萬,降幅達6.4%。外來人口是租賃市場主力軍,其減少直接導致需求收縮。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居民生活用水量、液化氣用戶數均下降,側面印證居住需求減弱。
2. 保障性租賃住房市場尚有一定提升空間
在這一過程中,用戶反饋的一些問題值得重視:
定價待優化:以某些外環外區域為例,部分小戶型保租房單價達到130元/㎡,高于同地段市場租賃房源的價格。
管理精細化不足:部分區統籌的保租房房源空置率偏高,同時,租客反映看房手續復雜,且部分房源存在質量問題。
租金調整機制靈活性欠缺:保租房租金按每年2-5%的幅度遞增,在當前市場化租金呈下行趨勢的背景下,兩者形成反差。
這些問題使得保租房在滿足居民需求方面,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間。部分保租房定價相對較高、位置較偏,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租賃市場的結構性矛盾。
3. 市場化“小戶型”公寓的生存危機
URI城市租住觀察發現,以小戶型、低總價為賣點的市場化品牌公寓,面臨三重挑戰:
1.租金天花板低:目標客群(低收入者、年輕人)支付能力有限,租金上調空間小。
2.性價比遭質疑:18-30㎡的極小戶型單價畸高,被諷為“面子工程”“毫無生活品質”。
3.政策擠壓:保租房憑借政策優勢分流客源,市場化公寓生存空間受挫。
4.產品老舊:市場化房源很多為改造項目,開業多年產品老舊,需要進一步迭代,但考慮到成本問題,很多企業沒有重視這部分。
癥結所在:政策與市場銜接不足
保租房定價機制不成熟:政策要求保租房租金為市場價九折,但實際操作中因國企基建成本高(自負盈虧)、缺乏彈性調整,導致部分項目租金定價不低。
產品定位錯配:“小戶型”公寓本為解決“住有所居”,卻因單價過高背離初衷,淪為“窮人租不起、中產看不上”的雞肋產品。
供需信息不透明:保租房申請門檻復雜,反映資源配置低效。
未來出路:轉型與重構
1. 政策層面:建議動態調整,貼近市場
【1】建立保租房租金與市場價聯動機制,引入第三方評估,實行實時調變管理。
【2】推動市籌與區籌房源互通,開放線上看房,減少空置浪費。
2. 企業層面:建議差異化突圍,服務增值
產品升級:優化戶型設計,提升空間利用率(如loft、多功能家具),老舊項目改造提升。
客群拓展:從“低價剛需”轉向“品質租賃”,吸引年輕白領。
社區運營:增加共享辦公、社交空間等增值服務,提高租戶粘性。
3. 市場層面:數據驅動,精準匹配
【1】利用大數據分析需求分布,避免盲目擴建“鴿子籠”戶型。
【2】推動保租房與市場化公寓錯位競爭,前者保障基礎居住,后者滿足升級需求。
URI城市租住觀點:
未來,“小戶型”公寓若想破局,需跳出“低價內卷”陷阱,通過產品創新與政策協同重新定義價值。否則,在外來人口持續流失與保租房擠壓下,這類產品或將淪為時代轉型的注腳。
信息來源:公開內容,粉絲留言
撰文: URI城市租住研究中心
內容審核:韓曉
內容復核:木兮
運營編輯:樹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