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王艷華團隊在國際期刊發表最新研究,系統探討了視網膜屈光地形圖在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中的應用價值。該研究通過創新性分析周邊視網膜屈光狀態與近視發展的相關性,為臨床近視防控提供了新的循證依據。
研究背景:聚焦周邊屈光狀態,破解近視防控難題
近視是全球范圍內導致視力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已超過50%,且呈現低齡化、重度化趨勢。近視不僅影響學習和生活,高度近視更可能引發視網膜脫離、黃斑病變等致盲性眼病。
與以往研究重點關注離焦干預不同,此次王艷華團隊另辟蹊徑,從周邊視網膜屈光狀態入手展開研究。研究表明,近視患者的周邊視網膜常呈現相對遠視狀態,這種周邊遠視性離焦是近視發生發展的高危因素。隨著多光譜屈光地形圖等新型檢測設備的應用,為深入研究這一機制提供了技術支撐。
研究結論:水平方向離焦影響顯著,鼻側30°為防控關鍵
研究結果顯示,與視網膜垂直方向相比,水平方向(鼻側和顳側)的周邊相對離焦對兒童近視發展的影響更為顯著,其中鼻側30°范圍內的離焦作用尤為突出。這一發現表明,僅檢測中心視力遠不能滿足近視防控需求,分區域評估周邊視網膜屈光狀態更能精準抓住近視防控關鍵。
檢測視網膜屈光地形圖具有以下核心優勢:
分區檢測:將視網膜劃分為多個同心圓和扇區,精準定位視網膜離焦區域。
量化數據:提供絕對屈光值和相對屈光差值,幫助判斷離焦類型和程度,更早發現異常屈光信號。
指導防控:基于檢測結果,可預先辨別近視發生發展的易感人群,指導醫生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實現近視防控的精準化和科學化。
展望未來:科技引領近視防控新方向
王艷華是山西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大視光主任,主任醫師、眼科博士后、碩士生導師。從事眼科臨床工作20余年,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多項,榮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榮譽,發表SCI論文10余篇。專長于復雜斜弱視、兒童疑難眼病診治及青少年近視防控,在角膜塑形鏡(OK鏡)、鞏膜鏡、RGP驗配等領域具有豐富經驗。論文《角膜塑形鏡近視控制原理》入選世界小兒眼科和斜視大會,多次受邀參加“全球眼科學和眼病峰會”,在世界論壇發出中國眼科醫生的聲音。2023年,王艷華獲得國際近視防控與角膜塑形學會亞洲分會資深會員(SIAOA)資格,她也是目前國際角膜塑形學會亞洲分會八十六位資深會員中唯一一位山西會員。
王艷華副院長表示:“近視防控不僅關乎兒童當下的視力健康,更影響其未來生活質量。視網膜屈光地形圖的檢測為近視防控提供了全新視角,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探索其在臨床實踐中的價值,為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事業注入新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