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麥浪翻滾的時節,本該是豐收的喜悅,可不少農民卻皺著眉頭,望著堆積如山的糧食直嘆氣。“種了一整年,到頭來一算賬,連本錢都收不回來!” 這樣的抱怨,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聞。咱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就盼著農作物能賣個好價錢,可價格卻像坐過山車,總是讓人提心吊膽。
玉米、大豆這些主要農作物價格持續低迷,讓不少農戶心里發慌。去年,老李種了 50 畝玉米,風調雨順,產量比往年還高,本以為能大賺一筆,可到了收購季,價格卻一跌再跌。“一斤玉米才賣七八毛錢,除去種子、化肥、農藥的成本,忙活一年還倒貼錢!” 老李苦笑著說。不光是糧食作物,養殖業也不好過。牛奶、牛肉價格大幅下跌,養殖戶們也是愁眉不展。張大哥養了 20 頭牛,飼料成本不斷上漲,牛肉價格卻上不去,賣一頭牛不僅賺不到錢,還得倒貼錢。
為啥農產品價格總是上不去呢?首當其沖的就是供需關系。農業生產就像一場 “賭博”,老天爺賞飯吃的時候,產量上去了,市場卻 “消化不良”。就拿大白菜來說,今年風調雨順,各地白菜大豐收,市場上白菜堆積如山,價格自然一落千丈。菜農們看著爛在地里的白菜,欲哭無淚。而且,農產品生產周期長,等農民發現市場需求變了,想調整種植、養殖結構,已經來不及了。不少農民只能眼睜睜看著價格下跌,被動接受損失。
生產成本的不斷攀升,也像一塊大石頭,壓得農民喘不過氣。土地租金一年比一年高,以前一畝地租金幾百塊,現在有些地方已經漲到了上千元。勞動力費用也水漲船高,以前雇個小工一天幾十塊錢,現在沒有一兩百根本找不到人。更要命的是,化肥、農藥價格持續上漲。一袋化肥從幾十元漲到了上百元,農藥價格也翻了幾番。可農產品價格卻漲不上去,農民的利潤空間被壓縮得越來越小。
全球化市場競爭的沖擊,更是讓國內農產品雪上加霜。國外的農產品大量涌入,憑借規模化生產和政府補貼,價格比國內農產品低很多。就拿大豆來說,國外進口大豆價格比國內大豆低不少,很多企業更愿意購買進口大豆,導致國內大豆滯銷,價格下跌。
面對這些困境,難道農民只能束手無策嗎?當然不是!其實,破局之路就在眼前。
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是關鍵。山東壽光的菜農們就做得很好,他們采用無土栽培、溫室大棚等新技術,種植出的蔬菜綠色環保、品質優良,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比普通蔬菜高出好幾倍。咱農民也可以多學習先進技術,引進優質品種,打造自己的農產品品牌。只要品質過硬,不愁賣不出好價錢。
銷售渠道也得拓寬。現在電商發展得如火如荼,很多農民通過直播帶貨,把自家的農產品賣到了全國各地。陜西的果農通過抖音直播,一天就能賣出上萬斤蘋果;東北的大米通過電商平臺,走進了千家萬戶。咱農民也可以抓住這個機遇,利用互聯網,讓農產品走出鄉村,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政府也沒閑著,一直在想辦法幫助農民。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調控市場供需,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支持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還鼓勵農民發展特色農業、休閑農業,拓寬增收渠道。
只要咱農民和政府齊心協力,積極應對挑戰,就一定能找到出路。相信不久的將來,咱農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農作物也能賣上理想的價格!
(素材源于網絡,僅供參考,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