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撥回到一個月前,突然腦梗的黃先生被其家人送往市北醫院就診,彼時的他半側身子動彈不得,連穿衣、進食等基本的日常活動都無法獨立完成……而如今,他已經能夠獨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動。
4月22日,黃先生在家人的攙扶下出院了。“真的沒想到,我還能自己吃飯,自己走路……”黃先生露出了笑容。
而這康復的背后,是上海市靜安區市北醫院老年康復科的“黑科技”——交叉遷移技術在起作用。
腦卒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風”,它就像一場突然來襲的風暴,瞬間摧毀大腦的正常功能。66歲的黃先生就是這場“風暴”的受害者之一。
一個月前,他突然感覺右側肢體無力,連抬手、邁步都變得異常困難。家人趕緊把他送到市北醫院老年康復科。經頭顱CT檢查,發現他大腦里很多小血管堵住了,在兩側靠近大腦中間和上面的位置,留下了一些“小傷疤”。這意味著,他的大腦血管出現了嚴重問題,可能會導致肢體偏癱。
在我國,住院腦卒中患者中起病1年內致殘率高達33.4%—33.8%。偏癱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功能障礙之一,患者會失去同側上下肢的隨意運動能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黃先生剛入院時,右上肢和右下肢的肌力只有III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量表評分只有20分,提示重度依賴。這意味著,他連穿衣、進食等基本的日常活動都無法獨立完成,生活陷入了困境。
就在黃先生和家人陷入絕望的時候,老年康復科護士長傅怡向他們介紹了一種康復技術——交叉遷移技術。
“這是一種通過訓練健側肢體來促進偏癱側肢體康復的方法,就像武俠小說里的‘左右互搏’,用好的那一邊帶動壞的那一邊,讓身體重新找回平衡。”
記者了解到,交叉遷移技術的原理是利用健側肢體的運動,激活大腦的潛在代償機制。當健側肢體進行抗阻訓練時,大腦會收到信號,從而激發患側肢體的潛在能力,促進神經網絡的重建和功能恢復。這種方法不僅能改善偏癱側肢體的功能,還能增強患者對康復的信心。
而黃先生的訓練計劃包括良肢位擺放、關節被動活動、肌肉按摩及抗阻訓練等。這些訓練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護士們先從最基本的良肢位擺放開始,幫助黃先生調整身體姿勢,避免肌肉萎縮和關節攣縮。接著,進行關節被動活動和肌肉按摩,讓黃先生的肢體保持靈活。康復治療師同步進行偏癱側肢體的綜合訓練和理療。
而在最核心的抗阻訓練中,護士們為黃先生的健側肢體綁上沙袋,讓他進行包括三角肌訓練、肱三頭肌訓練、腕背伸肌訓練、股四頭肌訓練以及髂腰肌、股直肌訓練等在內的一系列訓練。
經過30天的康復護理訓練,黃先生的身體發生了變化。他的右上肢和右下肢的肌力都提高到了IV級,ADL評分提高到了55分。如今的他,能獨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動。
黃先生的康復不僅體現在肢體功能的改善,他的生活質量也大大提高。他不再需要家人時刻照顧,能自己完成一些簡單的家務,還能和家人一起出門散步。同時,他的營養狀況也得到了改善,住院期間沒有發生深靜脈血栓及跌倒等并發癥。
“黃先生的故事并不是個例。”市北醫院方面介紹,市北醫院老年康復科是靜安區重點學科,該科護理組自2020年開始,首次率先將交叉遷移技術結合抗阻運動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健側肢體訓練中,并獲得靜安區科委課題立項。
經過4年多的臨床科研實踐驗證,累計受益患者已達210余名。該項目在靜安區科委課題結題考核中獲得優秀,發表相關SCI論文一篇,同時獲得上海市、靜安區等康復護理比賽多項榮譽獎項。
交叉遷移技術不僅安全有效,還能有效抑制和減輕腦卒中患者肢體痙攣的發展,促進神經重塑,降低致殘率,縮短康復周期,為腦卒中偏癱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為讓更多的患者受益,市北醫院護理部和靜安區老年護理質控組還于2025年4月18日,舉辦靜安區北部緊密合作醫聯體“交叉遷移技術”推廣培訓會議,向靜安北部醫聯體的8家醫療機構的近200名護理人員分享了這項技術的原理、操作方法和成功案例,將先進的康復技術規范化和普及化,讓更多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掌握這項技術,讓更多腦卒中偏癱患者受益。
記者:羅欣悅
圖片:市北醫院
編輯: 陳攻
通訊員:喻文龍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