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如何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難題?
4月25日上午,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扛起新使命 譜寫新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二場)“數字賦能·體制創新,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創新實踐”新聞發布會。
“人間最美四月天,渝州大地展新顏。”
重慶市城市治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肖慶華介紹,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突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導向,勇闖“無人區”、敢啃“硬骨頭”,以數字化變革為引領,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抓手,城市治理從“碎片化”轉變為“一體化”,涌現出了一批實踐創新經驗。
發布會上,肖慶華將重慶上下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的“實踐清單”向廣大市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城市治理賬本”。
成立城市治理委員會
城市治理乘“數”而上
肖慶華介紹,一年來,重慶深化體制機制變革,激發探索創新活力。成立了書記、市長任“雙主任”的城市治理委員會,設立首席數字官、組建專家委員會,從立法、規劃、標準、改革等多個維度,構建起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領導體制和推進機制。
當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明確“支持重慶探索‘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住建部將重慶“城市管理統籌協調”經驗做法納入首批全國推廣案例。多個國家部委將全國性試點放在重慶,比如,司法部授予我市超大城市“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試點,國家數據局授予重慶數字中國建設綜合試點等。
“我們擁抱數字化時代,讓城市治理乘‘數’而上,加‘數’奔跑。”
肖慶華說,通過搭建市域一體、三級貫通的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IRS),將原來分散在部門、區縣的應用系統、應用組件、數據、云網等數字資源綜合集成,數據共享滿足率達95%。布設在路燈、垃圾桶、跨江大橋、信號燈等設施上的前端感知設備,猶如城市治理的一根根“神經末梢”,時刻感知城市跳動的脈搏。
此外,重慶還提前布局,提速推進“疆算入渝”,建成重慶(新疆)算力基地,為全面布局AI底座夯實基礎。目前,已建設三情監測處置、城市供水運行智管、根治欠薪等首批50余個場景智能體,數據賦能政務類應用300余個,數字已全面融入城市治理肌理,為城市治理注入了全新活力。
“舉個例子,比如城市供水爆管監測智能體,它可以通過感知設備適時感知管網壓力動態,有問題后將觸發預警,并自動分析形成涵蓋停水影響范圍、預計維修時長、就近應急物資倉庫等系列處置方案,自發推送至供水主管部門進行研判分析,極大提升供水爆管應急處置能力。”肖慶華說。
聚焦解決“大城市病”
“一點一策”進行“小微手術”
在重慶,“大城市病”的診療也迎來了新“藥方”。
肖慶華介紹,重慶聚焦解決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建立山地城市交通治理實戰體系。通過加快完善城市快速路網結構,推動225公里在建軌道線路建設,全力推動科學城隧道等21項重大路橋隧項目建設,貫通了城市交通“大動脈”,續建主次支路網項目122個,加密了城市交通“毛細血管”。
“針對商圈景點、學校醫院周邊等人流量大、改造空間窄、施工組織難的點位,我們采取‘一點一策’方式進行‘小微手術’,實現了立竿見影治堵促行的效果。”
肖慶華舉例說,比如通過強化交通秩序管控,緩解“網紅景點”軌道李子壩站堵亂問題;通過設置共享轉換車道,緩解“城市中心區域”小什字擁堵問題;通過拆除局部綠化帶、拓寬輔道改善了“交通主干線”星光大道的擁堵狀況等等。目前中心城區已完成30個“投入小、見效快”的堵點亂點整治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還通過深化行政執法一體化改革,變“各行其是”為“集中統籌”。《重慶市中心城區行政執法一體化指揮調度規則》的制定出臺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由市司法局、市城市管理局共同牽頭,在中心城區實現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行政執法一體化指揮調度。肖慶華介紹,目前有關部門正在開展“出租車與火鍋店聯合拉客”亂象執法演練,為更大規模的行政執法一體化調度創設模板。一季度,還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和投訴重點,在江北區落地“夜市監管”、高新區落地“城市噪音污染”、渝中和沙坪壩落地“旅游景區”3個綜合行政執法場景,群眾對行政執法滿意率有明顯提升。
關注城市“里子”
建成“數字管線”重大應用
地下管網錯綜復雜、隱蔽性強、權屬眾多,是“九龍治水”的重災區。對此,重慶高度關注城市“里子”工程,推動地下管網從“九龍治水”走向“攥指成拳”。
肖慶華介紹,重慶建成了“數字管線”重大應用,全面歸集中心城區燃氣、供水、排水、油氣長輸四類管線6.2萬公里數據,讓隱蔽的地下管線清晰地顯現在屏幕上,推動地下管線從“黑箱”變“白箱”,切實破解管線第三方破壞頻發、帶病運行、事故處置效率低、道路反復開挖引起“馬路拉鏈”、道路塌陷等城市治理難題,管線風險事故處置效率提升90%以上,挖損事故發生率下降約70%,實戰效果顯著。
“我們著眼保障城市運行安全,建立城市風險全流程管控體系。聚焦影響城市安全的重點行業、重點場所和市政道路、橋梁隧道、地下管網等重點設施,提速推進安全韌性城市建設。”
肖慶華說,通過迭代“韌性安全城市治理一張圖”,實現33萬個風險點全落圖、1400萬個感知設備全接入、1126類風險隱患信息全提示,共同建設既安心又安全的超大城市。同時,緊盯群眾身邊的安全隱患,排除廣告牌、高樓等消防安全隱患,整治城市道路、橋梁隧道、窨井蓋、地下管網等病害,全力守護群眾“頭頂腳下”安全。
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離不開廣大市民等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肖慶華透露,近期將發布《建立健全城市治理群眾參與機制的工作方案》,開展群眾參評團活動,培育城市文明推廣大使、市民糾錯官、城市觀察員,讓市民朋友們能夠有效便捷地參與到城市治理中來。
建設15分鐘高品質生活圈
讓居民日常所需觸手可及
“我們始終把保障民生、治理為民作為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肖慶華介紹,目前重慶正以“15分鐘高品質生活圈”建設為重點,緊盯“一老一小”重點人群,圍繞“缺什么、補什么”“最需要什么、建什么”的思路,通過線上“民呼我為”熱線采集,線下網格議事、入戶走訪等方式,形成設施問題清單、服務需求清單“兩張清單”及市場需求、閑置資源“兩本賬”,在人口密度大、公共服務需求迫切的生活服務圈,優先布局教育、醫療、養老、托育、文體、公園等公共服務設施,確保把服務真正做到老百姓心坎上。
以江北渝北社區為例,一刻鐘步行時間內,有社區食堂、裁縫鋪、理發店、家電維修,還有咖啡小館、文創雜貨等新消費場景,讓居民日常所需觸手可及。目前全市已成功打造渝中區石油路社區、九龍坡民主村、江北渝北社區3個示范樣板,正在推動50個點位建設,已覆蓋29個區縣,爭取逐步實現全覆蓋。
肖慶華說,作為民生服務的“主力軍”,重慶城市管理部門近年來先后實施了增綠添園、公廁提質增量、勞動者港灣、小微停車場等一批民生項目,全市城市公園達2000余座、城市公廁達1.5萬余座、勞動者港灣1400余座,小微停車位10萬余個,有效緩解老百姓如廁難、停車難、休憩難等問題。
今年正在抓緊推進100個口袋公園建設、開展中心城區緩堵促暢、實施城區菜市場專項整治、改善學校醫院周邊環境等4項民生實事。力爭把城市環境面貌打理好、把百姓民生服務保障好、把城市運行安全守護好,持續推動城市管理領域民生改善,讓發展實績更有“溫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上游新聞記者 劉波 攝影 任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