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擁有過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地,地球上的一天中,總有英國殖民處于白天,能看到太陽,所以綽號“日不落帝國”。
目前英國也還有14塊殖民地,不過換了個馬甲,叫海外領地。如今,只有這些海外領地還在向世人昭示著大英帝國曾經的榮光。這些領地基本都是戰后不想獨立,所以經過投票留在了英國體系內,包括安圭拉、百慕大、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福克蘭群島、直布羅陀、南喬治亞島等等。
英國殖民地巔峰時期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這一時期,英國總領土達到了3550萬平方公里,比蘇聯還多一個巴西,占全球領土的四分之一,統治著全球4.7億人,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地球上任何一個時區都有英國的殖民地。今天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等等有頭有臉的國家都是那個時候英國的殖民地,看他們的國旗到現在還有米字。
二戰結束后,面對風起云涌的民族獨立浪潮,實力嚴重削弱的英國發現自己按不住了,再加上美蘇密謀瓜分老牌帝國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終于是撐不住了,選擇躺平。
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方式與德國、法國、日本等其他國家不同。那些國家采取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摧毀殖民地的文化和制度,以便同化盡可能多的殖民地百姓。
英國則不然,他采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保留當地的社會結構,文化和語言,并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比如英國在征服南非后,就保留了種族隔離制度,這種統治方法無疑更加有利于長久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并使其在獨立之后仍愿意與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系,是英國佬的智慧。
二戰結束后,英國并沒有因為殖民地鬧獨立就派兵干涉,大打出手,反而是全部和平接受,這種看似躺平的行為隱藏著什么考慮呢?
美國獨立戰爭
我們不否認英國在戰后沒有能力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但是不是唯一原因,也不是根本原因,英國完全可以出兵干涉。真實原因是英國有意推動殖民地獨立,實行他的“新殖民主義玩法”。要想派兵鎮壓獨立運動,就要燒錢,英國人通過算賬發現,現在維持殖民統治的成本已經遠遠超過了從殖民地獲取的利益,老一套對殖民地的壓榨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亞非拉謀求獨立
現在不是拼誰的土地大誰就能稱王的時代了,財富的邏輯在工業革命后變了,資本、技術、貿易。金融、信息才是王道。通過控制金融結算體系讓殖民地依賴倫敦的金融服務可比派人去占領殖民地,用刺刀強迫他們干活獲利更多,成本更低,還不會激起反抗。
這就是新殖民主義的玩法之一,事實證明,主動讓殖民地獲得一個虛無的政治獨立,讓其在經濟上依賴英國,好處不是一般的大,英國可以甩掉殖民地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個大包袱,然后通過跨國公司利用貿易規則來剝削殖民地,只享受權利,不履行義務,所以那些殖民地國家獲得政治獨立后不得不繼續留在英聯邦。
目前英聯邦包含全球56個國家,人口占世界人口30%,GDP占據世界17%,這給英國的國際事務外交支持、推廣英語文化、英式價值觀提供了巨大作用。倫敦為什么今天依然是全球頂級金融中心,就靠英國本土那點GDP根本不夠看,還不是因為英聯邦。
所以,大英帝國不愧為稱霸世界一百多年的老牌帝國,頂級陽謀值得我們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