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國家林草局將統籌林草保護發展,擴大林草總量,提升林草質量,壯大林草產業,增添更多身邊的綠和眼前的美,繪就美麗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畫卷。
□ 本報記者 劉欣
草原被譽為“地球的皮膚”。我國草原資源豐富,草原面積近40億畝,居世界第一。草原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將草原監督管理職責劃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據國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司長李擁軍介紹,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以來,國家林草局全面推進林業草原國家公園“三位一體”融合發展,加強草原工作頂層設計,制定了一系列強化林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積極構建草原監測、保護、修復、執法、草業、支撐等六大體系,將草原保護發展納入林長制考核,草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各級林草主管部門把保護草原生態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草原保護修復,草原退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草原生產力持續提高,草原工作取得歷史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李擁軍說。
據悉,國家林草局將統籌林草保護發展,擴大林草總量,提升林草質量,壯大林草產業,增添更多身邊的綠和眼前的美,繪就美麗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畫卷。
草原增綠擴綠取得顯著成效
三北地區草原生態質量持續提升,科爾沁沙地正在重現往日稀樹草原風光,京津上風口沙源明顯減少……草原生態保護修復的成效有目共睹。
據李擁軍介紹,草原增綠擴綠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國家林草局持續推進草原修復治理。“十四五”以來,中央財政支持草原保護修復總投資達到1100億元,年均修復草原超過4600萬畝,年均防治草原鼠蟲害面積超過1億畝,草原鮮草總產量超過5.5億噸。特別是在三北地區草原面積有22億畝,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草原科學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各地以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為契機,通過加大人工種草力度、落實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等措施,加快轉變傳統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促進草原休養生息,有效緩解了天然草原放牧壓力,促進了草原生態的恢復。與此同時,草原旅游、生態康養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有力促進了農牧民增收。
草原用地要素保障賦能發展。主動服務國家能源安全、國防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優化重大項目、保供煤礦使用草原審核審批流程,切實強化草原要素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提高審批效率,降低市場主體辦事成本,將70公頃以上草原征占用審核權限委托省級林草部門實施,同時通過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等方式,強化對地方開展行政審批工作的指導與監管。
草原改革發展活力有效激發。2023年,國家林草局與內蒙古、西藏、青海三省區人民政府共同推進草原保護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以點帶面解決制約草原保護發展的制度機制問題,目前已取得31項初步成果。積極創新草原保護利用新模式,開展39處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和18處國有草場試點建設,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12處“紅色草原”,探索建立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途徑。
此外,草原工作基礎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建立了以定期普查和年度動態監測相結合的林草濕荒調查監測體系,加快彌補草原資源底數不清短板。積極推進草種業發展,不斷加大國產草種擴繁生產力度,著力解決草種“卡脖子”問題等。
打好草原執法監管“組合拳”
近年來,我國草原資源監管效能全面提升。2018年以來,各地累計立案查處破壞草原案件近5萬起,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千余起。4月17日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林草局通報了6起毀草典型案例,形成了有力震懾。
“打擊破壞草原資源的違法行為,是草原執法監管工作的重點內容。”李擁軍介紹說,國家林草局通過開展專項行動、公開通報典型案例、運用科技手段創新監管方法等措施,打好草原執法監管的“組合拳”,不斷強化草原資源保護監管。
開展專項行動,加大執法力度。聯合開展“綠盾”“護綠”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毀草開墾、非法占用草原等違法行為,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將草原資源保護管理納入林長制考核,壓緊壓實地方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加大巡查與保護力度,確保草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管理。
運用科技手段,提升監管效率。充分運用衛星遙感和無人機監測技術,開展草原變化圖斑判讀,結合地面核查處置,形成“天空監測、地面核查”的監管模式,增強了主動發現查處違法行為能力。此外,還建立了林草執法監督平臺,實現草原資源動態、常態、精準和全面監管。
通報典型案例,強化震懾效應。以非法開墾、非法占用等破壞草原違法行為為重點,通過公開通報典型案例,強化震懾效果。2022年以來,已通報35起破壞草原典型案例,充分發揮重大典型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對重大案件,實施掛牌督辦,持續跟蹤并督促整改。
加強部局聯動,提升執法合力。自然資源部與國家林草局開展協同執法,由部相關司局、總督察辦、執法局、區域督察局,以及國家林草局相關司局和駐地專員辦開展專項聯合執法,重點整治毀林毀草開墾、非法占用草原等行為。聚焦重點領域,建立案件線索雙向移交機制,構建“監測預警—行政執法—生態修復”治理體系,強化草原生態保護。
編制草原保護發展中長期規劃
“盡管全國草原生態狀況已走出低谷,實現了由本世紀初的‘整體惡化’到當前‘整體改善’的歷史性轉變,但由于我國草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高寒高海拔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修復治理難度大,目前仍有約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草原保護修復工作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巨。我們將持續加大草原保護修復力度,為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和美麗中國貢獻更多更大的力量。”李擁軍表示。
據悉,“十五五”期間,草原工作將更好統籌草原生態、生產、生活的關系,系統推進草原保護修復、合理利用和草業發展,以穩定草原數量、提高草原質量、盤活草原存量為目標,以推動草原高水平保護與草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推行分區施策、分類管控、分級治理,系統構建草原功能分類管控制度體系,形成草種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匹配的生產體系,同步建設完備的草原資源保護體系和發達的草業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草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
據李擁軍介紹,今年,國家林草局將編制草原保護發展中長期規劃,科學謀劃“十五五”草原保護發展目標舉措和重大項目。持續加強草原生態修復,繼續打好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重點推進聯防聯治區域項目、331國道萬里阻沙帶項目和央企實施渾善達克南緣綜合治理項目。抓實種草改良和草種基地建設項目,完成種草改良面積4000萬畝以上,新建草種繁育基地30萬畝,生態草種供給能力提高到3萬噸,進一步提高國產草種自給率。
同時,強化草原資源監管,以打擊毀草開墾違法行為為重點,不斷加大草原執法監督力度,持續推進超載過牧治理,研究制定基本草原劃定和保護管理政策措施,推動完善新一輪草原補獎政策。扎實推進草原改革,高質量完成草原普查,謀劃布局退化草原分級治理,總結推廣草原保護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模式和經驗,進一步推進國有草場、草原公園和紅色草原建設。踐行大食物觀,積極謀劃以高標準人工草地建設為重點的草產業發展思路,以優質牧草供給有效緩解草畜矛盾。發揮草原要素保障支撐作用,高效做好國家重點項目用草要素保障,研究制定草原定額管理制度,規范“草光互補”項目建設管理。
(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